“这么实的干部还真少见哩。”这是临县碛口镇尧昌里村一位村民对省发改委驻村第一书记杨宁的肯定。
2017年6月15日,杨宁来到了尧昌里村,作为一个农村经验相对缺乏的新书记,他克服了洗澡关、入厕关、饮食关并逐渐适应了农村生活,通过扎实调研,大胆设想,依靠群众,聚集力量,稳步推进,很好地完成了角色转换,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认可。
尧昌里村里贫困户共114户、251人。如何尽快熟悉贫困群众?如何尽快找到脱贫的关键,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在驻村工作伊始,杨宁就选择了两个80后(80岁以上老人和80后年轻人)作为调研重点。以关怀慰问为重点,对80岁以上贫困户逐一进行了走访慰问。通过入户宣传扶贫政策,了解致贫原因及思想顾虑,积极出谋划策,鼓励80后的年轻人解放思想、依靠自身、勤劳致富。
尧昌里村距离碛口镇究竟有多远?与镇里的联系有多紧密?村民们日常出行是否方便?带着这些问题,他徒步走下山,再从山下走到镇,亲身体验了村民出行不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需要继续加强。尧昌里村的土地养分如何?究竟可以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什么样的农作物成活率高?他主动与省农科院专家对接研究,送检土壤样本,土壤化验结果虽然不理想,但是对具体工作有了科学指导,选择耐寒耐旱耐贫瘠的农作物、中草药,选择初加工作为主导产业的思路也逐渐明晰。
村内虽有红枣加工、肉羊养殖等产业基础,但普遍存在自身管理不强及对外销售能力差等问题,扶贫带动作用尚未显现。为了提高村内企业电子商务水平,加强村企品牌塑造和核心竞争意识,他邀请了太原城市学院李燕教授来村调研指导、问诊把脉,邀请了美特好的采购经理来此调研指导,为3家村企产品的对外销售出谋划策,逐步引导当地干部群众找到自身发展的道路。
在对村内地图进行认真研究后,他发现尧昌里村民宅、道路依山而建、鳞次栉比,结合山谷、山凹、山脊的走向,从高空俯视形似一头正在飞奔的瑞兽。而且村内现有泽明院(明)、观音庙(清)等20余处传统建筑可供开发。经积极与省住建厅和有关专家对接研究,尧昌里村将申报中国传统村落村。下一步,尧昌里村将围绕“神兽古村”概念,对村内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提炼。
“我在这里感受到了人民的力量,感受到了村民的淳朴善良,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进步,也真心希望在脱贫路上能贡献出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杨宁如是说。
本报记者 王龙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