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池县东湖乡段笏咀村,说起忻州市地税局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张伦,乡亲们无不竖起大拇指,夸他肯扑下身子,扎根农村基层,真心实意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是个脚踏实地为大伙儿办实事的好干部。
“作为第一书记,让组织硬起来,党员动起来,产业做起来,村民富起来,这才是最终目标,也是我在基层工作的最大价值!”张伦在扶贫工作日志的第一页,郑重地写下了这段话。
一座小桥架起“幸福路”
脱贫攻坚的号角已经吹响,脱贫的决心深入人心。2017年初,张伦主动请缨到神池县东湖乡段笏咀村担任第一书记。
段笏咀村位于神池县城西北部,距离县城6公里,一条河渠把村分为新旧两半,西边新村道路全部硬化绿化,新建了文化广场等;东边的旧村却连简单的出行也成了问题,一到雨季,新旧两村隔河相望,乡亲们出村难上加难。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张伦争取到自己所在包村单位的资金扶持,同时主动到交通、规划等有关单位沟通协调,终于在今年8月底建起了小桥。
村里的“老大难路”变成了现在连接新旧村的“幸福路”。一座小桥,让段笏咀村村民看到了新支部真抓实干的精神。
张伦趁热打铁,召开了多次党员大会暨学习会议,带领全村党员学习“两学一做”实施方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山西视察讲话精神。他发动全村党员积极行动起来,带头做表率、干实事,使村集体领导成了全村群众的支柱。
拧成一股绳的村集体卯足干劲,对全村基础设施进行了集中改善,粉刷墙体立面2万多平方米,新建宣传文化墙70多处,新修文化广场一处……
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扶贫工作点多面广,任重道远。在张伦看来,基础设施改善不是扶贫工作的最终落脚点,只有保证群众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才能让扶贫工作得到巩固提升。
段笏咀村占地近500亩,现有耕地5035亩,林地700多亩,耕作条件一般。2016年,该村人均纯收入为4337元,被神池县乡两级政府列为2015年脱贫村,2016年至2017年为巩固提升阶段。
针对村子耕地多、种植零散、结构单一的现状,张伦和村委班子因地制宜,推行土地流转,发展集约种植、特色种植等多种种植模式,在传统种植的基础上注入科技元素,增加群众收入。
他们将段笏咀村7户314亩耕地流转于有劳动力的种植大户,土地流转金每亩平均75元,每户以20亩为例,无劳动能力的农民每户可直接增收1500元。
2015年,忻州市地税局利用1万多元资金购置1万多株香椿树,动员成立香椿种植专业合作社,抱团作战,见到的效益交合作社统一经营,滚动发展。
同时,段笏咀村采取地税局投资、农户种植受益的方式,鼓励发展玫瑰种植。经过三年的发展,现已初见成效,亩收入可增加4000至5000元。
特色种养力促脱贫
富硒农产品的热卖,让张伦看到了新的发展方向。他与村委班子就富硒谷子液肥喷施制定了方案,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得到一致通过。
方案确定后,张伦马不停蹄找乡党委、政府领导批复方案,找忻州市地税局分管扶贫领导争取补贴资金,同时邀请到山西农业科学院委托的山西飞象农机制造有限公司与山西农业大学联合植保一大队对段笏咀村的谷子地也进行了相应的喷施。
今年,普通谷子行情在1块3毛钱左右,亩收入为910元,而富硒谷子,亩收入就提高到1000元。
在抓好特色种植的同时,张伦和村委瞄准养殖市场需求,大力推广粮改饲,通过自身资源优势,经多方沟通协调,与蒙牛下属的奶站签订了青贮玉米销售合同。王生、张金书等30户村民种植了近700亩玉米,预计每户可增收1000元左右。
本报记者 王雁 实习记者 冯媛 通讯员 杨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