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垦荒山、栽种果树、搞起特色养殖……19年来,他与大山为伴,靠勤劳的双手把荒山秃岭改造成翠绿青山。他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叫张拽生,原平定县钢铁厂工人,1997年下岗后萌生了上山开荒、植树造林的念头,凭借对土地的一腔热情,回到了老家张家岭村,走上了开发荒山,建设绿色生态基地的奋斗之路。近年来,他获得“省特级劳模”、阳泉市“模范种粮大户”等荣誉称号。
咬定目标不回头
张拽生承包的荒山,山高沟深,周围十几里地没有人烟,进沟上山没有路。困苦的条件下,想把荒山变成绿谷付出太多的艰辛。当年的他,艰难地捧着治理荒山的合同,对自己说:“只要肯吃苦受罪,这荒山秃岭总有一天定会绿树成荫。”
1999年春,张拽生戴着草帽、背着水壶,怀里揣着几个窝窝头,肩扛镢头和铁锹,带着全家人走进大山。治理荒山要先修路。张拽生针对大山的地形和地貌,规划了道路线型,每天带着全家在荒山野岭中挥锹舞镐。一天中午,张拽生在山上干完活,等妻子送饭,谁知两点多还不见妻子的身影。下山寻找,在路边发现了妻子晕倒在草丛中,旁边是散落的饭菜。原来,天气太热,妻子赶路中暑了。这件事,让张拽生至今仍记忆犹新。修路时,打石头、刨沙土,双手都是血泡,疼得工具都不能拿,他把十个手指都缠上了白胶布,咬紧牙关继续干。经过3年多时间,张拽生一家硬是在没有路的深沟和荒山间“啃”出一条宽2.2米、长15公里的简易路。
“刚开始栽树时山上没水,他和孩子们往返几十里地回张家岭村挑水。由于山路崎岖陡峭,挑一担水需要走一个半小时,有一次挑水走了一个小时,快挑到岭上时,脚下一滑水全倒了,只好回村里再挑水,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往山上挑水。3年后,随着山路的修通,家里原有的一台小四轮拖拉机有了用武之地,每天上山时从家里捎点水,后来,搞小流域治理,水利局帮助打井、修水窑,靠水雨蓄水,从此告别了挑水栽树的历史。
定叫荒山披“绿装”
路修通了,水有了,张拽生决定在荒山营造防护林,在荒地荒坡栽植经济林,在田间种植五谷杂粮。张拽生全家一边刨坑栽树、种田,一边采石头、拉砖、盖房子,2001年,张拽生在大山腰建起了两间小屋。冬季天寒地冻,钱都投资买了树苗,没钱买煤炭,张拽生就让老伴和孩子们跑家,自己靠一个大盆烧柴草取暖。因为天冷,他晚上睡觉必须戴棉帽子,半夜冻醒了就往盆里加一把柴草继续睡。不怕吃苦受罪的张拽生,三年绿化荒山1000多亩,成了远近闻名的造林大户。1999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再就业明星”。2001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特级劳模“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荣誉之后,更加激发了他荒山造林绿化的动力。2001年1月,张拽生又与该村村委会签订了前石盆和里石盆荒山2000亩、荒地400余亩及岭上荒山1800亩和土地70亩的承包合同。当年,张拽生到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邀请专家来村里“把脉”。在专家的指导下,他开始嫁接和种植枣树、杏树、桃树、核桃树等经济林。通过反复的实践,他终于熟练地掌握了嫁接技术,几年下来,10多万株枣树、100多亩杏树、桃树全部嫁接成功并有了收获。他无偿地把学到的嫁接技术传授给农民朋友,先后深入到10个乡镇的20个村,手把手地教农民酸枣树嫁接红枣树的技术。
19年间,张拽生在赵红沟至岭上5公里多的荒山上栽植上松树和柏树,使5000亩荒山披上了“绿装”。19年间,张拽生开发荒地300多亩,培育栽植优质核桃、杏、梨、桃等各类树200亩,种植玉米、谷子、小杂粮150亩。如今,昔日的荒山被一片片绿油油的树林取而代之。
打造生态农业园
2014年,张拽生又搞起了特色养殖,在山上建起了养殖园,散养笨鸡,引进梅花鹿、鹅等特色畜禽。说起特色养殖,张拽生感慨万千,“搞养殖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刚开始养梅花鹿,张拽生就遇到了不少麻烦。由于缺乏经验,刚买来的五头梅花鹿不适应本地环境,不吃不喝险些要命,这可急坏了张拽生。他便先买来书籍学习养殖技术,然后根据梅花鹿的习性精心配制饲料,还专门跑去外地梅花鹿养殖基地“取经”。渐渐地,张拽生摸出了梅花鹿养殖门道,饲养技术也日趋成熟。19年间,张拽生共养殖猪50余头、笨鸡近400只、鹅30余只、羊80余只、梅花鹿近20只,他还逐渐在山上建起了鸡舍、猪舍、沼气池、蓄水池、农家饭店,禽畜饲料从生态园里就地“取材”,禽畜粪便反哺林业和农业,实现种养互补互利。
今年,张拽生又有了新打算——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今年7月,张拽生新盖的小二楼多了几个称号,挂上了“阳泉市农广校培训实训基地”“平定国营公办党员教育基地”“柏井镇农民培训实训示范基地”的牌子。至今已举办各类培训10多期,接待受训人员1000多人次。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推进绿色发展,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这给咱今后绿化指明了方向。”张拽生说,别看自己年纪大了,但还不想停下来,只要能干得动,就会继续干下去。今后,将打造成集餐饮、休闲养生、旅游、采摘等为一体的景区,形成绿色产业链,为建设美丽中国做点贡献,也为绿化家乡做点贡献。
本报记者 张文华 通讯员 王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