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市县新闻

“搬”出来的幸福新生活—— 阳高县实施易地移民扶贫搬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真没想到,能分上这么好的三间大瓦房!”12月11日中午,在阳高县东小村镇下马涧村移民搬迁新房子里,搬迁户李金开邀约亲朋好友欢聚家中吃“搬家饭”,相互述说着“搬”出来的幸福生活。
  去年以来,阳高县把实施易地扶贫移民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战役,决心利用三年时间让全县所有住在危旧房子和窑洞中的贫困群众住上新房。目前,全县3296户、8030口贫困人口都分到了新房子。

施德政工程 村民告别土窑洞

  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问题的根本举措,是促进深度贫困人口挪穷窝、拔穷根的有效办法,早搬迁可以早受益、早脱贫。鉴于这样的认识,阳高县委、县政府下定决心,实施易地移民扶贫搬迁工程。
  说了算,定了干。阳高县遵循统筹规划、科学选址,尊重民意、集中安置,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群众自愿,规划分两期易地搬迁贫困人口16585人,同步搬迁2000人。
  在选址上,按照大同市委提出的“六靠”要求,安置点全部“靠路、靠水、靠城、靠中心镇、靠产业园区、靠旅游景点”选址,在易地搬迁布局上做到与新村班子建设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后续产业相结合、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与劳务输出相结合等“五结合”,做到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
  73岁的东小村镇东营村村民秦爱站在已建成的新房前激动地说:“要是没有党的好政策,我哪敢想着住新房!”

施放心工程 建村民满意新居

  “地基挖得标准,槽沟验得仔细,打地梁,打圈梁,简直像铜墙铁壁!”罗文皂镇二墩村搬迁户师存礼从打地基开始看着新房“长起来”。
  为确保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阳高县定目标、定责任、定程序、定标准、定期限,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项目管理,明确提出了一期工程2017年10月底前完工、二期工程明年10月底前完工的“双十”目标。制定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质量监管的10条意见》等。形成了“六位一体”监督体系,开展了县乡领导组日常督导、县委巡察组定期巡察、县乡纪检部门执纪监督、人大政协民主监督、搬迁户代表参与监督、工程监理现场监理,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安全、廉洁施工。
  该县扶贫办负责人说:“各乡镇集中安置点在建房时均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同步配套,幼儿园、学校、卫生室、公厕、活动广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应有尽有。”

施富民工程 输血变造血富百姓

  “搬出来,没有地,我们靠啥生活?靠啥脱贫?”东小村镇峪家窑搬迁户宋计曾这样担忧。
  为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阳高县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把解决好搬迁群众长远生计作为目标,围绕就业和增收两个核心,探索形成了“搬迁+产业基地”“搬迁+生态康养”“搬迁+加工项目”“搬迁+庭院种养”“搬迁+屋顶光伏”“搬迁+入企就业”“搬迁+技能培训”等七种模式,促进搬迁户创业就业,着力改变安置点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
  目前,全县一期10个、二期22个安置点全部实施了扶贫配套产业规划,并按照“搬迁未动、产业先行”的思路,突出用好“地和林”,壮大“棚加杏”,已在16个安置点上建起特色种植扶贫基地,依托大集团打造生猪全产业链,依托专业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建起扶贫产业园,让搬迁户住有居、富有业。
  鳌石乡乱石村贫困户宋喜明说:“去年种了12亩寒富苹果,今年又套种了中药材,现在有产业,有房子,搬迁后的生活有了着落,心里踏实多了!”

本报记者 杨晓明 通讯员 闫继东 史亮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12-24期

  • 第2017-12-23期

  • 第2017-12-22期

  • 第2017-12-21期

  • 第2017-12-20期

  • 第2017-12-19期

  • 第2017-12-18期

  • 第2017-12-17期

  • 第2017-12-16期

  • 第2017-12-1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