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一则我国有5亿家庭医生的新闻掀起社会舆论热议。为此不少网友们吐槽,称和自身感触相去甚远。
“自己不算是那五亿分之一,很惭愧。”“我的生活圈没有一个家庭医生,好像我不是在这里生活。”……针对网友各种议论,国家卫计委基层司有关负责人接受“健康中国”政务新媒体采访时回应称,目前,全国签约人数已完成任务目标,但签约服务的推进还不平衡,服务质量仍有待提高。
家庭医生是火了,但火的不是这份职业,而是与之相关的这组数据。与其纠结这组数据本身,不如看看大家讨论这组数据背后折射出的居民需求和反映出的问题。
“我国超过5亿人有家庭医生”自然是好事,而与之相比,更重要的是,医疗服务要跟上。尤其是对农村老弱病残居民而言,他们更渴求健康教育、康复治疗、疾病预防、咨询指导等“保姆式”服务。满足居民的这些医疗需求,仅有相关的签约档案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有些居民是“被签约”,家庭医生服务难免流于形式。
家庭医生签约需要的不是“应景的指标完成”,而是服务约定。否则,就算100%签约了,意义也不大。比起签约的数量,签约服务质量更是居民们所真正在意的。一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居民提供的签约服务针对性不强,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签约服务不足,居民获得感不强。
再回头看,我们为什么要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2月22日在国家卫计委例行发布会上针对该问题表示,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面临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慢性病高发等诸多挑战,以医院和疾病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难以满足群众对长期、连续健康照顾的需求。同时,居民看病就医集中到大医院,也不利于改善就医环境、均衡医疗资源、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等。家庭医生制度是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必不可少的基础性条件,没有家庭医生在基层守门,分级诊疗制度无法落实下去。
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强调“社区首诊”制度——普通门诊就医须到选定的社区医院首诊,再转到医保定点医院,否则医保费无法报销。这样看,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确实有助于分级诊疗,但基层却出现了“接不住”的窘境。比如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配药和慢性病咨询为主,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药品品种有限,患者在“大医院”看过病后,想要再次配药,基层医疗机构却无法供应。若没药,患者就算去看病也是徒劳。
不过,由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难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从医生配置来看,家庭医生特别是全科医生的数量还不够;而且基层服务供给能力较为匮乏,签约服务很难满足居民的个性化需求。这些问题和困境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对家庭医生医疗服务的体验。
短期之内,国内的家庭医生很难提高技术水平,当下,不妨先加强与居民的沟通、建立信任感。也希望广大居民给家庭医生发展一些“宽容的空间”。此次舆论风波提出了一些家庭医生制度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这些问题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完善相关制度,确保实现家庭医生政策实施的初衷。
王佳
责编:侯海宏
组版:李影
校对:小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