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区域视点

看长治脱贫攻坚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   壶关县五龙山乡杨家堆村的花卉大棚

  •   沁源县健康扶贫送医到农家

  •   平顺县龙溪镇佛堂岭村的村民正在晾晒党参

  •   沁县发展油用牡丹3万余亩

  •   武乡县故城镇岸北村黄保平在自家的谷子地

  • 平顺县西沟村村级扶贫电站

  •   编者按: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长治作为革命老区,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在脱贫攻坚中,长治市大胆探索创新扶贫模式和扶贫路径,以“健康为本,教育为基,产业为重,就业为要”为统领,以“龙头带村,能人带户”为抓手,以“五帮联动”为举措,打出了一套具有长治特色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组合拳”,产生了巨大政策效应,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效,对全省其他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壶关:走出资产收益扶贫新路

      2016年11月,壶关县被确定为资产收益扶贫省级试点县,以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收益有分红“三变一有”为主线,以建立市场主体与贫困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探索推行“经营主体+集体经济组织+贫困户”的8种运作模式,走出了一条资产收益扶贫新路子。
      “三面环山,交通不便,房屋破陋,村无产业”是壶关县集店镇岭东村长久以来的真实写照。2012-2014年,岭东村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全村的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500元以上。
      资源变资产,让闲置资源活起来。由岭东村和岭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及贫困户共同注册资金1025.9万元,成立了我省首家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壶关县凤凰山庄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对旧村进行整体开发,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娱乐、种植养殖等产业。采取“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模式,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岭东村将旧村山林、舞台、道路、村民旧居、退耕林地、高位水池等资源折价400万元入股40%,社员现金入股1%,投资方占比59%。
      资金入股,让群众腰包鼓起来。村委会将25万元产业扶持资金量化折股投入公司,按10%享有保底收益,2016年获得保底收益2.5万元。46户贫困户分红1.38万元,户均增收300元,村集体分红1.12万元。全面落实“五位一体”金融扶贫政策,66户贫困户贷款330万元入股合作社,获得收益19.8万元,户均增收3000元。
      农民变股东,村民企业共命运。随着资产、资金入股企业、合作社,让祖辈耕种的农民变成了企业或合作社的股东,让村民与企业形成了命运共同体,16名村民家门口就业,自己给自己打工,激发了贫困户内生动力,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了稳步持续增收。
      多元发展,让富民产业强起来。组建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发展旱地西红柿、豆角种植100亩。投资117万元发展村级光伏电站150KW,已建成并网;乡村旅游“窑洞宾馆”和13户农家乐基本建成。预计年底,通过产业扶持和资产收益扶贫,贫困群众人均可增收1500元以上。
      岭东村成功地以“三变”促进了“三增”(增加就业岗位、增加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取得了贫困群众增收、村集体经济增加、经营主体增效的“三赢”效果。
      店上镇西汉村,昔日一个典型的脏乱差贫困村,确立了以康乃馨种植为主导产业,以合作社为带动主体的脱贫思路,发展花卉大棚44座,带动贫困户109户,实现户均增收1万元。
      依法建社,民主参与——发起成立东盛种养合作社,入社成员160户,其中贫困户92户。以资产、资源、资金入股,一元一股。资源入股:100亩土地入股90万股;资产入股:村集体房屋量化折股0.5万股;资金入股:村集体35万元产业引导资金,贫困户“五位一体”金融小额信贷265万元,农户自筹现金6.55万元,扶持村集体经济100万元,形成了500万元资产规模。
      利益联结,激发动力——种植康乃馨花50户,年产花卉450万支,年产值270万元。贫困群众从五个方面可以获得收入:一是建设期务工收益。参与项目建设的贫困户60户,取得的工资性收入总计30万元左右,参与项目建设的贫困户户均收入5000元左右;二是保底收益。土地入股保底收益900元/亩,户均1800元;三是金融扶贫保底收益。53户贫困户按6%收益,每户增收3000元;四是务工收入。有劳动能力且掌握花卉种植技能的贫困户优先在合作社务工20人,每人每年工资性收入20000元;五是绩效分红收入。根据经营情况,实行二次分红,每股0.2元估算,如农户入股5万元,可分红10000元。
      西汉村的实践,不仅让村集体破零收入达到14.1万元,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全体村民的参与积极性,“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责任明,任务清,奖惩严,为自己而干,为改变而干。

    沁源:筑起坚固的“健康屏障”

      沁源县着眼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启动“十大工程”,实施“五大战役”,铺设健康之路,搭建健康之桥,密织健康之网,筑起了坚固的“健康屏障”。
      在2017年未脱贫人口中,全县因病致贫尚有979户1967人,占比39%。慢病筛查建档立卡。打出“扩降宽免”组合拳:扩大慢病病种由市定41种扩大为45种,降低办证门槛变上门申请为登门服务,放宽鉴定标准为乡镇卫生院的门诊病历鉴定,免收慢病鉴定专家费并提高报销比例达到100%。健康扶贫三送上门:深入农村送政策、送医疗、送健康,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每季度一个循环大覆盖。全县累计派出专家2300人次,入户诊疗7000余人次,免费健康体检4.5万人次;为207户476人办理了计划生育住院护理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免费为670余名因病致残患者发放了轮椅、拐杖等辅助器具。一人一策精准医疗:对1935名长期服药维持治疗的慢性病患者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定期跟踪随访;对217名患有重度精神疾病、风湿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先心病的贫困人口,邀请省市专家制定了治疗方案;对153名需要进一步治疗对象进行了分批个性化治疗。三级预防长效管理:全县健康扶贫“双签约”协议3847份,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实行药品代购70余人次,对长期卧床病人诊疗服务210余人次。重大疾病重点保障:县政府出台《沁源县重大疾病重点保障实施方案》,由县财政对肿瘤患者手术外请专家费用和肾病患者在本县透析自费部分予以减免,惠及110多个家庭。
      积极推行乡村标准化建设,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一是持续实施“村来村去”定向中专学历乡村医生免费培养项目;二是投入450余万元实施“百村百所”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三是为每所卫生所发放取暖补贴1200元解决冬季取暖问题;四是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为每个乡镇卫生院购置救护车、便携式B超机,为每村卫生所发放健康一体机等医疗设备。
      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加大保障力度。一是由县财政承担肿瘤患者手术外请专家费用;二是肾病患者在本县透析自费部分予以减免;三是为严重精神障碍需服药患者支付药品费用;四是拨专款支持H型高血压患者免费筛查;五是“三保险三救助”落实到位。截至2017年底,全县共有2969人次的贫困人口享受了慢性病补偿,补偿108.83万元。乡镇卫生院共收住贫困患者837人次,住院总费用96.88万元,新农合补偿88.5万元;综合报销比例达到了90%以上。
      心贴心的个性服务,全覆盖的兜底保障,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全县贫困人口就诊率、病情好转率、扶贫政策和健康常识知晓率,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稳步提升。

    平顺:药草飘香富万民

      走进佛堂岭,村口一句醒目的标语映入眼帘——“山山种连翘,户户种党参,人人学技能,年年增收入,家家感党恩”,69岁的申景文老人与老伴正在自家院里凉晒党参,老两口今年种植党参2.2亩,收成1000多斤,按今年市场价,收入可达26000元。全村198户、623人,其中建档立卡户73户、238人,户均种植党参1.5亩,人均增收5000元,2016年实现了整村脱贫。
      佛堂岭只是平顺脱贫攻坚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一个缩影。平顺有着500多年的党参种植传统,海拔落差大,小气候多样,区域化差异明显,是潞党参的主产区,动植物类中药材300多种,堪称“天然的药材宝库”。然而,因市场波动不定,组织化程度不高,种植技术落后等因素,人工种植大面积锐减,佛堂岭村最低谷时党参种植面积仅达10亩多。
      近年来,平顺县以建设“全国一流中药材基地特色县”为目标,以推进实施“一村一品一主体”为抓手,建立和完善“五有”产业扶贫机制,种植和野生抚育中药材面积53.97万亩,中药材总收入达到2.16亿元,农民人均药材收入达1600余元,走出了一条太行山区产业扶贫新路径,被评为“中国中医药健康产业旅游示范区”,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全国十大扶贫产业范例。
      抓规划,全县域布局。根据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中药材资源自然分布状况,将全县划分为四个中药材产业园区。在推进实施中,每个乡镇选择1-2个行政村作为中药材种植专业村,并建立规范化示范与推广基地。目前,全县共发展中药材重点乡镇7个,中药材产业扶贫专业村24个,中药材种植村202个。
      抓龙头,全链条发展。2010年引进振东集团,建成了“连翘生产和储存标准示范基地”,积极培育打造集种植、营销、仓储、加工于一体的中药材全链条产业。标准化种植。携手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以及山西大学、山西农大等科研单位和高等学府,先后引进5省23个野生连翘品种和3省27个党参品种,建成了一个野生连翘种植资源圃和一个党参种植资源圃;集中73个品种,建成了一个多品种试验基地。网络化购销。实施“外联内引”营销策略。形成了“1部、10站、50个联系点”的中药材网格化收购体系,并与北京同仁堂、一方药业等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规范化仓储。创建全国中药材仓储标准体系,建立完善的可追溯系统,仓储能力达2.6万吨,确保平顺中药材“道地正宗”的品牌形象。
      抓管理,全过程联结。通过“政府+合作社+农户”和“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引导企业和合作社采取订单农业、资产收益等方式,建立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共同发展、抢占市场。截至目前,全县共发展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14家、中药材专业合作社172家。一是推广实施订单农业。政府引导企业和合作社签订订单合同,约定种植时由企业向种植户垫资提供种苗,按保底价收购,并扣除种苗费,有效降低农户的种植风险,实现“农户出力不出钱、到了年底稳赚钱”。二是做好资产收益扶贫。大力推进“省级资产收益扶贫试点县”创建工作,将产业扶贫资金投入到产业项目好、经济收入高的企业或合作社,作为股权份额直接量化到贫困户头上参与分红。振东集团为800户“五位一体”小额信贷户发放保底收益分红240余万元,直接吸纳124名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均年增收1.2万元。
      抓机制,全覆盖增收。创新产业扶贫利益链结机制,促进中药材产业链条各个环节与群众增收致富有机结合,对种植草本中药材、木本中草药的贫困户每亩分别给予200元、100元补贴,鼓励他们通过发展中药材增收脱贫。大力种植和抚育野生连翘、山桃、山杏等。2017年,青羊、东寺头、虹梯关、杏城等乡镇约有2000多名群众采摘连翘,两个多月时间人均收入7000元左右。“土地流转、劳务雇用”有效引导企业流转农民土地和优先雇用流转户,使农户获得多重收入。“政府贴息、带资入企”,通过政府全额贴息的方式,协调农商银行、邮储银行向全县2195户贫困户发放贷款1.07亿元,连续三年每年每户可从企业获取投资保底收益3000元。

    沁县:“五种三养”形成支柱产业

      沁县以现代农业产业开发区为引领,十大龙头企业带动,打造形成了“五种三养”特色产业扶贫体系(“五种”即沁州黄谷子、酿酒高粱、蔬菜、中药材、油用牡丹种植;“三养”即肉鸡、生猪、肉牛三项养殖),全县沁州黄谷子种植规模达到10万亩,可带动400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750元;红高粱面积达到5万亩,可带动1164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625元;蔬菜规模达到了12000亩,可带动贫困户518户户均增收3万元;发展中药材、油料牡丹6万亩,可带动312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560元;肉鸡、生猪、肉牛三项养殖年出栏新增460万头(只),年出栏达到1500万头(只),可带动2488户贫困户增收。
      在工作实践中,由潞宝金和生公司和四家银行(信用联社、邮储银行、农业银行、人民银行)创造的“1558+”金融扶贫模式被广大贫困户所接受,并在全县广泛复制推广。所谓“1558+”,“1”为一年扶持1000个贫困户;第一个“5”为5年时间;第二个“5”为每户贷款5万元;“8”为金和生公司按贷款金额给予贫困户固定年收益8%,“+”为政府扶贫给予的贴息部分也由贫困户享有。以5万元贷款为例,贫困户每年可获收益6175元。全县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79亿,落实小额信贷资金9212万元,带动1988户通过发展生产入股企业,年均增收4000元。发挥龙头企业集聚优势,促进了农业种植结构的根本性调整。

    武乡:电商开辟新路径

      隆冬时节,央视财经频道“厉害了我的国·中国电商扶贫行动”第十站走进武乡岭头村现场直播。昔日农民自己舍不得吃的小米成了网上销售的主打商品,一天就在电商平台卖出14万公斤。
      64岁的岭头村村民张成国说:“武乡山多地少产量低,一斤小米去壳后只有六七两,以前在村里算奢侈品,平时喝稀饭都要少下(放)点米。现在网上卖小米,既快又方便。”武乡是我国优质小米的核心产区,小米生长在37度黄金纬度线上,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色泽金黄,营养丰富。一年前,武乡县成为第一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县委、县政府着力推动电商与创业紧密结合,电商与脱贫深入融合,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持续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宣传发动、夯实基础、健全机制、覆盖网络、铺设网点、畅通物流等,同步推进,重点突破。现在像张成国一样开微店的村民有4526家,岭头村还出了个有50多万粉丝的“网红”叫魏宝玉,在网上直播种小米,把小米卖到了法国。
      武乡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八路军总部所在地,90岁的老党员魏爱云说:“抗战时期我们做布鞋,还缝装小米的袋子。小米好带,好存,还抗饿,老区人民用小米支持了抗战。”小米是太行山人民的主要口粮,也是华北根据地八路军的主要军粮,在人民的支持下,八路军依靠“小米加步枪”为民族赢得了自由。喜欢写作的张成国曾在文章中这样写道,“过去滋养革命,如今帮助脱贫”。
      武乡县成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后,把微店与贫困户对接,互联网与优质农产品对接,农业结构调整与市场对接,着力破解农产品销售不畅之难。实施电商精准扶贫,培育脱贫新动能;依托互联网技术,大力培育微商产品;坚持品牌引领,扩建县域农产品上行难题;瞄准电商自身建设,打造围绕武乡人的大社群;打造网络爆品,构建完整的农产品率先体系,提出了“小米加步枪,好米在武乡”的品牌战略。
      目前,武乡县建设电商服务站233户,微商村33个,2017年10月26日正式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网络交易额达到2.3亿元,农产品上行成交额达到9535万元,各类网店6562家,微店更是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一举达到4562家,其中贫困户1824个,直接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2300元。历历在目的数字,让我们看到了武乡县的电商扶贫真正做到了“到村、到户、到人、见人、见事”。
      “岭头整村微商”、“一店带多户”、“生产商服务商网商三商联动”、“扶贫机构平台运营”等成为武乡县四大电商扶贫的“模式”,上司乡圪针庄村返乡农民工魏跃帅“一店带多户模式”,一个淘宝店一年销售400万元,销售小米40多万斤,成为全国电商扶贫典型案例。晋黄羊肥小米,标准化生产,实时监控,建立了质量追溯体系,小米卖出了每斤80元的高价。汪洋副总理2017年1月14日深入武乡调研,在岭头村亲自网购,肯定了武乡微商模式。
      村有“扶贫创客小院”,县有“电商产业园”,线上平台有“京东武乡特色馆”,线下完善了公共服务和物流网络体系。微店的创业,电商的扶贫,不仅推动着全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且深刻改变着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激发着广大贫困户自主创业的内生动力,更为脱贫攻坚注入了新动能,开辟了新路径。

    (本版文字、图片均由长治市扶贫开发中心提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12-30期

    • 第2017-12-29期

    • 第2017-12-28期

    • 第2017-12-27期

    • 第2017-12-26期

    • 第2017-12-25期

    • 第2017-12-24期

    • 第2017-12-23期

    • 第2017-12-22期

    • 第2017-12-2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