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7年12月28日18时,晋能大土河热电有限公司1号机组顺利通过168小时试运正式投入商业运行。
晋能大土河热电有限公司2×35万千瓦低热值煤热电联产项目是山西省重点工程,也是吕梁市和离石区加快实现市区集中供热的民生工程。该热源对西南、城北500万平方米供热面积、55个换热站的成功切换,使这里的暖流源源不断地涌进千家万户,标志着吕梁市集中供热全覆盖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也宣告吕梁市区正式进入清洁取暖新时代。从供暖欠账多到环保形势严峻,再到清洁供暖全覆盖,2017年,吕梁市民生民心“一号工程”在全省“跑”出了新时代吕梁速度,交出了新时代吕梁答卷,谱出了新时代吕梁精神。回首2017,他们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站在2018新的起点,他们更加坚定从容,更加斗志昂扬。
吕梁高质量建设步伐正与春天同行,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从辉煌走向新的辉煌。
1月3日,2018年第一场大雪悄然而至,吕梁市离石区乔家塔村乔五兔的家里却是暖意融融。
身患疾病腿脚不便的乔五兔,正在妻子的搀扶下在屋子里慢慢锻炼。老乔的妻子告诉记者,家里接上集中供热管道后,很暖和,前几年冬天的时候家里冷,患病的老乔就只能蜷缩在床上躺着,而今年家里却热乎乎的,可以四处活动。
随着集中供热管道接到了村里,世世代代靠烧煤取暖的村民如同城里人一样过得舒心、省事。这是吕梁市集中供热全覆盖工程的功劳,这是吕梁市2017年的“一号民心工程”,实实在在地给老百姓带来了幸福感。
十一月的吕梁,天寒地冻,横穿吕梁市区而过的东川河早已结冰,但是这会儿的吕梁市区,天高云淡,放眼望去蔚蓝的天空尽收眼底。
在车家湾隔压站,几十名工人依旧忙碌着,由于隔压站刚刚运行,各方面还需要维护。
自吕梁市区集中供热全覆盖工程开工以来,奋战在一线的工人们夏季顶酷暑,雨季搭棚干,冬季迎风忙,不分昼夜、争分夺秒的施工场景几乎天天上演。
2017年,吕梁有史以来最大的供热工程全面开工,这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程。近十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吕梁市供热工程一直原地踏步,城市面积一直扩大,供暖工作却止步不前,在供热工程欠账多、环保形势愈发严峻的情况下,这项本是两年工期的供热工程,吕梁市委、市政府为了让百姓不再过一个寒冷的冬天,下定决心要在半年内完工,将集中供热全覆盖工程定为全年市政建设的头等大事和“一号民生工程”,提出了在2017年冬季实现市区集中供热全覆盖的宏伟目标。
蓝图绘就,号角吹响。
经过前期大量报批工作后,2017年6月7日,这项事关全市16000余户居民供暖的民生工程全面开工,从蓝图变为现实。如今,吕梁市区如期供暖,城区天空湛蓝,百姓家里温暖如春。回首这半年,在吕梁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离石区政府、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环保局等各个单位的通力配合下,在吕梁市住建局及各参战单位“五加二”“白加黑”“24小时三班倒”的紧密施工安排下,吕梁市“一号民生工程”顺利完工。
记者在吕梁市周边村庄采访时看到,老百姓一脸笑意,抑制不住幸福和激动的心情,让他们感慨万分:“吕梁的干部有这种干事创业的精神,还有什么做不成的事呢!”老百姓真诚的话语里,浸透着对吕梁干部干事创业的自豪,浸透着对市委、市政府的信任。
这是一项落实中央和省环保督查整改,实现吕梁市区集中供热全覆盖的民生工程
吕梁建市时间短、城建基础条件差、历史欠账多,集中供热工作起步更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才开始推广区域燃煤锅炉房分区供热。2004年-2008年期间才开始逐步发展,组建热力公司,相继建设了西南、城北等几个热源厂,也算是初步意义上实现市区集中供热。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逐步加快,吕梁市区面积不断扩大,供热需求持续增加,但是热源点并没有增加和扩大。一组数据显示,2017年之前,市区3个热源点供热能力在1060万平方米,实际入网面积1477万平方米,超负荷417万平方米。其中,大土河电厂的供热能力为460万平方米,实际入网面积644万平方米,超负荷达184万平方米。
吕梁市住建局局长靳东征表示,这样超负荷运行直接导致了供暖效果不佳、污染物排放加大,属于典型的小马拉大车的困局。
记者了解到,2017年冬季以前,吕梁市区建成区集中供热覆盖率仅86.6%,尚有951万平方米没有实现集中供热。再加上市区供热管网都是十几年前修建,管道等设备都已经进入了老化期。一到冬季采暖期就问题频发,尤其是管道冻裂问题更为严重,今天城东管网挖开修建,明天城中管网漏水跑气。经常会出现一路之隔、一河之遥,左面的住宅小区可以集中供热,右边的小区却需要自建锅炉供热,环境污染不说,供暖费用要比集中供热高出几倍。有的住户家里室内温度仅摄氏十五六度,在家里还要穿棉衣过冬,一到冬季,群众关于供暖问题反映跟着增多。
热源点难以为继、供暖管道老化严重等问题直接影响到群众能否温暖过冬,更关系到每一个市民的幸福指数,如何改造升级,如何找出可持续发展道路?吕梁市一直在不断探索、找寻……
为解决冬季燃煤污染问题,从2017年5月起,省城太原散煤治理攻坚行动全面展开,发出了“煤都”史上最严“禁煤令”。
同样面临冬季燃煤污染问题的吕梁,环保形势依然严峻,怎么办?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6年吕梁市区优良天气数达到287天,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全省排名第二,但在采暖期,市区雾霾天气频发,环境空气质量出现明显变化,特别是在11-12月份期间,市区PM2.5、PM10、二氧化硫平均浓度分别同比上升85.5%、145.1%和71.6%,与9-10月份(非采暖期)环比上升137.2%、168%、352.8%。在2016年采暖期,吕梁市环境空气6项污染物除一氧化碳同比下降外,其余5项污染物浓度均大幅上升,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区没有实现集中供热全覆盖,城区和城边村尚有461万平方米分散燃煤采暖面积。
据不完全估计,吕梁市区一个采暖期耗煤约23万吨,累计排放二氧化硫约3680吨,西南、城北2个热源厂590蒸吨燃煤锅炉未进行烟气脱硫提标改造,每个供暖期燃煤22万吨以上,排放二氧化硫3150吨,生活采暖煤烟严重污染着大气环境。
非采暖期空气质量较好,而一到采暖期空气质量就严重下滑,严重的两极分化是吕梁市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中央、省环保督察组在环保督察中均指出这一问题。
2017年10月,吕梁市举行的全市整改落实推进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暨环保攻坚动员会议上,吕梁市委书记李正印说,要把压煤减排、提标改造、错峰生产作为重要突破口,全面实施攻坚行动,动员全民共同应对取暖季的重污染天气。
他强调要突出抓好集中供热全覆盖、燃煤锅炉对标改造等环保基础设施问题,加快推进集中供热热源和管网建设,提高城区集中供热普及率,坚决打赢市区集中供热全覆盖攻坚战役。
所以,加快实现市区集中供热全覆盖不仅是事关群众冷暖的民生工程,更是所有市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也是改善供暖期空气环境质量的迫切需要,这是一项一天也不能等、一刻也不能拖的民生工程。
这是一项彰显住建担当,践行执政为民理念,根本解决16000户群众供暖的幸福工程
吕梁市区集中供热全覆盖工程建设,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群众供暖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思想。吕梁市委、市政府提出,在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前提下,确保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
在2017年初的人代会上,吕梁市长王立伟作出庄严承诺,集中供热全覆盖工程是吕梁市2017年市政建设的头等大事和“一号民生工程”,必须不折不扣、坚决兑现。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需要标本兼治,更要动真碰硬。
针对吕梁市区供暖历史欠账多、环保形势严峻等现状,经过科学设计、合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以热电联产为主,大型热源厂为辅,尽可能利用原有管路阀门系统,节约投资,缩短施工周期,实现互联互通,重新合理划分供热区域,本着保护环境、降低投资、综合利用等原则,吕梁市确定了总投资约10亿元的集中供热全覆盖工程。
这项工程包括建设一次管网90公里(主管网36公里),二次管网162公里,隔压站、中继泵站各1座,换热站77座。集中供热面积增加900余万平方米,惠及市区周边34个村庄1.6万余户居民,市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5%以上,供热能力达到2280万平方米。
吕梁市住建局局长靳东征形象地举例,主管网和二次管网连起来超过吕梁到太原的距离,而把各支线管网加起来的长度那就可以在太原和吕梁绕几个来回了。
2017年,吕梁市区集中供热全覆盖工程纳入市政府“双十”重点工程,市区居民家中的冷暖、大气环境质量等重担都压在了这项民生工程上。
从信义工业园区到龙凤大桥、从大武的霍州煤电到交口街道,从北川河畔到东川河滨河路等等,集中供热管网工程主管网28800米,支管网60000多米。12支施工队伍,500多名工程建设者,在市区景观河道的不同地段展开了紧张的施工,道路封闭了,一条条人行道路、公园绿地被开挖出一道道壕沟、便道,面对工程建设所带来的不便,交管部门以极大热情和耐心,组织车辆分流,青年志愿者也参与进来,帮助维护交通秩序。
随着工程的推进,上至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至工程技术人员,无不被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裹挟着、驱使着。
这是一项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的创新工程
两年的工程半年完工,开工就进入了倒计时,一进入工地高金明就开始了“白加黑”的工作模式,隔压站工地就在高速公路旁,上高速两个多小时就可以回到太原,但是在工程开工后,施工企业支部书记高金明才感受到这两个小时的时间是多么珍贵。
“300多人轮流倒班,24小时全天施工,每天都会遇到技术难题、质量把关等问题,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这是高金明在几十年工作经历中第一次。
全市范围内开展供热工程建设,穿河而过的管道、进村入户的热源,吕梁在全省开了先河,也因此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设计周期短、建设任务重、汛期施工难度大、地下管线复杂、施工区域交通压力大的重重困难面前,吕梁市住建局局长靳东征立下了2017年完成设计、2017年完成建设任务、2017年供热运行的军令状,吕梁市区集中供热全覆盖工程从2017年6月7日正式开工建设,开始倒排工期,因为季节不等人,天气冷了,居民家里一定要热起来。
市委常委、副市长李建国作为分管住建工作的领导,亲自协调供热工程推进工作,并多次赴省发改委、国网公司协调晋能热电并网发电事宜。
以热电联产为主,大型热源厂为辅,吕梁市集中供热全覆盖工程有效整合现有的各片区热源,设置各片区热网联通阀,提升供热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使供热区域达到双热源的供热效果,也就是说在某一热源出现故障时,能够及时进行热源切换,保证故障区域的持续供暖,因地制宜与城市能源相协调。这项工程是一个科学合理、安全可靠、可持续发展的供热系统。
吕梁市住建局局长靳东征介绍,两年的工期要在半年时间内完工,工程每天仅需焊工300多名,单纯仅焊口就3万多道,5.5公里的管道要穿东川河而过、40多个涵洞建设……地形和地质结构复杂多变,工期正好碰上汛期,施工风险极高。
没有经验可循,就自己探索;技术难题挡路,就一一攻克。
工程的质量、安全、进度是供热工程建设三个关键。建设单位成立工程技术难题攻关组,遇到问题现场解决,不让问题过夜,请来相关专家,对工程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咨询、论证,及时研究解决技术难题,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紧密配合,不少施工难题大家都是在施工现场集中办公,集中解决,办事效率高,施工速度快,大家都是为了让千家万户的百姓能过上一个暖和的冬天。
这是一项住建人用汗水铸就、有效解决吕梁市区群众取暖的圆梦工程
集中供热工程覆盖城边农村,村民家里装上集中供热的暖气片,这是一场革命性的圆梦工程。
2017年6月7日,吕梁市区集中供热全覆盖工程建设启动以来,吕梁市各部门全力支持,协作配合,上千名工程建设者艰苦奋战,只为一个共同目标——创建精品工程,保证质量和生产安全,全力以赴完成施工重任,誓把温暖带给吕梁人民。
2017年9月开始,吕梁市成立了市区供热全覆盖工程攻坚领导组,市长王立伟亲自挂帅,两名市委常委任副组长,市发改委、财政局、国土局、环保局等多个部门参战,领导组下设11个工作组,具体负责工程中的重点难点工作,市住建局负责综合协调和工程具体的推进工作。
吕梁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对工程进行安排部署,组织专题会议研究几十次。建立了“五个一”工作机制,即一天一微信报告、一天一总结、一天一例会、一周一督查、十天一排队。推行“3个24小时直通车”制度,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要通过微信等渠道24小时内向攻坚领导组报告,领导组要在24小时内及时批转到各个工作小组,乡村两级和相关部门要在24小时内提出解决意见,推动工程建设顺利实施。
担子挑在双肩,责任铭记心中。
作为项目牵头单位,自开工以来,吕梁市住建局发扬“撸起袖子加油干,供热攻坚我争先”的精神,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工作动力,制定并明确了“1231”工作思路,即:围绕在全体党员中深入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这一主题;打好“深化供热管理体制改革和实施市区集中供热全覆盖工程”两大战役;打通城西与城北、城南、城东三大片区供热管道联网运行“三大网络;实现“完成惠及千家万户低碳、节能、清洁、环保的暖民目标”一大愿景。
在工程建设中,市住建局主要领导亲自挂帅,靠前指挥,每天一调度,每天一检查,以现场办公为推进举措,倒排工期,实时监测,事事要账。吕梁市供热中心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抽调精兵强将100余人投入工程建设中,主管领导及各项目负责人全程督促、盯控,不分白天黑夜,不论酷暑严寒,实行24小时轮流值班制,督促安全施工、文明施工。
一年前还在市商务局任职的靳东征,从主抓全市内外贸易、经济合作工作来到住建局,扛起了“一号民生工程”的大旗。两年的工程半年完工,要确保规划合理、工程建设质量、施工安全等方方面面的事情,靳东征深知肩上责任重大,晚上12点以后回家早晨6点出门已经成了常事。在夏季施工时,常常被半夜雷声惊醒的靳东征,都会立马打开手机一一叮嘱施工安全防护等工作。就在记者采访靳东征半个小时的时间内,他的电话不断响起,管道试运行一切正常、换热站开始工作……靳东征时而露出微笑、时而皱起眉头,最后还是抱歉地说:“不能聊了,我得去工地现场了。”随后就急匆匆地离开了。
靳东征忙碌,施工单位更是时刻上紧发条,不敢有丝毫松懈。
“白天施工,晚上八点碰头会,问题少的时候11点左右结束,问题多的时候甚至开到凌晨三四点。”施工单位郝俊文介绍,进驻工地后,他们很快就感受到了吕梁市委、市政府领导对工程的重视和吕梁市住建局干事创业的决心,从施工开始到现在已经参加例会近百次,工程技术人员、一线施工人员无不被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驱使,为了工程的顺利进行,大家每天都卯足劲、向前冲。
河道供热管网施工因为工序复杂,挖沟、管道焊接、填砂、预热、回填等技术含量很高。参建单位众志成城,群策群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对工程建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了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施工。
从管槽开挖到挡墙施工建设的40多天里,建设者们几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每天早晨不到6时就会早早地来到工地,投身到火热的工作中。为了全城的温暖,他们在酷暑中坚守;为了全城的温暖,他们在烈日下奋战。他们用布满厚茧的大手抬管网,由于体量巨大,手极易碰破,鲜血滴落在厚厚的管壁上却浑然不知;为了方便工作,焊工们把整个身子都蜷缩在管道下面狭窄的空隙里;饭菜都凉了,也顾不上吃……随着天气愈来愈热,这项浩大的工程演变成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他们战高温、斗黑夜……
“这是我感受到最温暖的一个冬天”
“省了钱、又环保,不用再早起晚睡的烧煤炉了,还这么暖和,这是我过得最温暖的一个冬天。”前不久,记者一走进离石区乔家塔村乔张保家里,就感受到家里暖意十足,56岁的村民乔张保笑嘻嘻地夸起了集中供热。
他掰着手指和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一到冬天不吃不喝也得买煤过冬,最贵的时候一吨煤要400多元,一冬天要好几千元,现在接上集中供热后,比以前要省一半多呢。那时候家里人人都是锅炉工,衣服不敢在院里晒,家里常常是黑烟灰乱飞。
2017年夏天,看到路边挖开铺管道,听说是集中供热工程,乔张保就开始有了盼头,刚入冬他就在村委会的帮助下,将自家的锅炉管道接成了供热管道。
“家里暖和了,环境也好了,我们也和城里人一样了。”老乔拉着记者的手擦擦窗户说,“你看没有黑吧,以前一摸全是黑。”又摸摸暖气说,“你看人家这集中供热的暖气多热乎。”
由于农村管网铺设难度大,户户都要新铺管道,乔家塔村还有村民正在铺设管道。乔张保的邻居乔虎兵正忙碌着回填管道,他说前几天因为别的事耽误了工程,现在看到邻居们家里都暖和了,这两天赶着把管道铺好了,晚上就能把集中供热的管道接通了,家里就热了,过几天就准备把自家的锅炉房拆掉。
新增900万平方米供热面积,其中600万平方米是在农村,市区周边34个村庄可以接通供热主网。老百姓家里暖和了,锅炉停用了,不仅是个经济账,更是一个环保账。
记者了解到,吕梁市在非采暖期空气质量可以排到全省前列,但是一到采暖期空气质量就明显恶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吕梁市没有实现集中供热全覆盖。在集中供热全覆盖工程中,吕梁市还对西南、城北两个供热厂的环保改造升级,升级后各项污染排放指标达到了最低限度。
而市区群众反响强烈的接不上集中供热,供热质量差等问题也随着集中供热全覆盖工程一一得到解决。
2017年12月5日,晋能大土河热电联产首站、车家湾隔压站、沙会则中继泵站、东川河敷设段、龙凤南大街法院段共20公里主管网联动调试成功,进入设备设施冷运行状态。12月8日起开始升温,升到30℃时停歇12小时,升温到50℃时停歇10小时,以便对新管网新设备进行安全性自然适应。
2017年12月15日,温度升至70℃后,依次对西南、城北、大土河热源面积进行切换,主城区热源负荷、环保排放指标实现双下降,市区供热将运行到正常状态。
2017年12月28日,随着晋能大土河热源对城南、城北500万平方米供热面积、55个换热站的成功切换,来自主热源晋能大土河电厂的蓬勃暖流源源不断涌进千家万户,北至袁一路、南至滨河北路、西至北川河东岸、东至吕梁卫校片区已全部由晋能大土河热电热源供热,吕梁市区新增供热面积220多万平方米,新增用户1.5万余户,集中供热面积进一步扩大。同时,晋能大土河热电联产项目的正式投产,也有效解决了原有热源厂“小马拉大车”超负荷运转的格局,为实现晋能、城南、城北、大土河、霍州煤电五处热源互联互通打下了坚实基础,使热源布局更加合理稳定,温度更有保障。
随着吕梁市集中供热全覆盖、优质煤替换的逐步推进,市区空气质量稳步提升,“吕梁蓝”频频出现,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该市环保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1至11月,市区优良天数达到239天,全省排名第二。
因为清洁供暖,让我们聆听到了老百姓幸福的心声和欢笑;因为清洁供暖,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吕梁市委、市政府转型发展,争当“排头兵”的心跳。
吕梁市委、市政府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百姓的幸福指数。这是吕梁百姓幸福的梦想,这是民生民本的光荣;这是吕梁市委市政府践行民生新常态,实现百姓幸福生活的梦想!
2017年,注定是吕梁建设史上不能忘记的一年,吕梁市区集中供热全覆盖工程顺利凯歌高奏,缔造了吕梁供热史上的“吕梁速度”,也必将成为吕梁建设史上新的里程碑。
本报记者 王晓华 刘业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