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的群山,漫卷的云雾,错落有致的古村院落,异域风情的帖木儿塔……最近,一部名为《大美杨兴》的宣传短片,成为太原市阳曲县杨兴乡推荐自身资源招商引资的“利器”,并在网络上广为传播。
这部短片出自一群大学生之手。
上山下乡用心扶贫
《大美杨兴》是由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文化传播系思软科技志愿服务团队义务帮助杨兴乡制作的,这也是该学院26名师生暑期扶贫实践的成果。
杨兴乡位于阳曲县城东北部,群山绵延。“这个深藏群山、风景迷人又急需发展旅游的地方,这部短片算是揭开了‘红盖头’。”文化传播系团总支书记史润介绍。
为拍摄省级文物杨兴乡白龙庙,师生们背着沉重的器材徒步两小时;为前往最美的麻黄沟,师生们在泥泞的山路中,边铺路边前行;为突出体现太阳能光伏电站的特点,采取航拍手法;为搜集杨兴乡的风土人情、神话传说,师生们走村入户……保留历史文明、风景如画的杨兴乡,通过广受好评的宣传短片,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这样的扶贫团队还有很多。由信息学院学生组成的微动团队,在娄烦县尹家窑村扶贫。该村距离高君宇故居、云顶山景区、汾河水库等旅游景点都很近,于是他们制定了一日游以及二日游等旅游路线,并与村内农家乐合作,主推尹家窑村的旅游项目。
建立扶贫服务小团队,是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脚踏实地扶贫并推动教学改革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迈出的重要一步。各个团队主动与重点贫困地区对接,为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创造机会,为扶贫事业培养有用的技术性人才。
专业优势助力扶贫
作为全国第一批设置电子商务专业的高校,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充分应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帮助农民脱困增收。
临猗县是全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县之一。电子商务系师生们在角杯乡西辛村参观后发现,村里的水果销路比较单一——所有的果农们都在村里自建的水果交易市场被动等待收购。每斤水果的价格是淘宝上同类产品销售价格的一半乃至更低,果农增收困难。
在村委会,学生们向果农集中传授如何开设淘宝店铺,帮助他们开拓销路。
但果农没有任何基础,开网店更是两眼一抹黑。师生们调整了方案,把服务团队分成7个小组,挨家挨户传授店铺运营方法与技巧。店铺运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短时间也学不会,在征得果农同意后,同学们代为管理运营。也有自己开店由农民供货销售水果的。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西辛村一共开设了29家淘宝店铺,23家是村民经营,4家是队员代为经营,2家是队员自己开设。其中两家已经达到四颗星的信誉值。
下一步,电子商务系计划在定点联系的自然村建立电商服务站点,长期帮助村民开设淘宝店铺,让村民感受到电商发展的巨大潜力,并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让乡村有了希望。
教学课改“嫁接”扶贫
孙晨霞是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艺术设计系教学副主任,这几年她辗转太原的各大农产品展会,忙着给学生们寻“婆家”,让他们的设计和包装有用武之地。
2017年年初,一个名为“印象·昭馀”的课题正式启动,这是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艺术设计系引入的首个实践项目。蜂蜜生产企业负责人走上讲台,讲解公司的产品特性以及客户定位。学生要融合企业的要求和自己的创意,为产品重新设计一系列的包装,经过层层选拔和修改,5个月之后,该蜂蜜生产企业相中了其中的两件作品并采用。
这是艺术设计系教学改革向应用型转型的一次尝试,让学生在实战中发现不足,激发研究的兴趣,将所学课程理论与应用融会贯通。
艺术设计系计划成立一个设计工作室,专门用于扶持山西小微企业特别是贫困地区企业的发展。下一步,还会有更多专业的融合发展。
在学院党委书记吴建社看来,高校扶贫,贵在精准,重在务实,要围绕项目抓扶贫,通过综合扶智,让贫困户相信“知识会改变命运”。他们所做的,就是为扶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本报记者 崔晓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