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乡村振兴,本土人才很关键

  上周,有两条与农村本土人才有关的消息非常引人关注。
  一条是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马瑞燕在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建议,涉农院校面向深度贫困县定向招生,为深度贫困县培养“三农”专业人才,可在山西先行试点。
  另一条是中共泽州县委组织部与晋城市广播电视大学联合开展了“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在全省范围内开创了地方与院校规模化联合办学、助推农村干部学历升级的先河。
  这是山西补齐本土涉农人才短缺的有效方式,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基于此,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到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到《政府工作报告》,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均列其中,其已经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再看山西,现阶段,我省的农业供给侧改革确实夯实了乡村振兴的基础,粮食生产综合能力稳步提升,2017年有75万贫困人口摘掉“穷帽”,但这距离全面小康还有相当一段的路要走,实施乡村战略势在必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省“两会”也已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路径。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人才是关键。就说粮食产业吧,我们现在需要的不是简单地种地,而是高质量发展,无论是稳定增加绿色优质粮食产品有效供给,还是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与转化,抑或是立足杂粮特色资源优势,开发功能性食品和药食同源产品,这些都需要掌握相应技术的人来完成。
  同时,与外来的农业专家相比,土生土长的本土人才更熟悉自己成长的环境,从一定意义上说,更容易与当地百姓打成一片,他们的所作所为也最可能引起示范效应。
  只是,与所需相比,我们现在的基层一线具备农业专业背景的人才奇缺。对此,我们必须通过一定形式补齐这一短板,可以以定向招生的形式为深度贫困县培养“三农”专业人才,也可以让一些致力于乡村的有志人士在地方与院校的联合办学中丰富自身的知识,还可以出台一定政策措施,引导涉农专业学生走向乡村这一广阔的天地。
  当然,这些人才结构还要合理,要尽可能涵盖种植、养殖、园艺、农产品加工等乡村振兴所需的一切领域,以增强乡村内生治理能力。
  可以预见,我们这样做了,山西农业农村就会真正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蓝图就可在我们面前展开

贠娟绸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3-25期

  • 第2018-03-24期

  • 第2018-03-23期

  • 第2018-03-22期

  • 第2018-03-21期

  • 第2018-03-20期

  • 第2018-03-19期

  • 第2018-03-18期

  • 第2018-03-17期

  • 第2018-03-1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