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档大型文博栏目《文明守望》亮相黄河电视台
山西是文物大省,在我省的转型发展中,遍布全省的珍贵文化遗产资源是我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基础和支撑,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文物资源是实现我省全域旅游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我省的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着投入单一、利用不足、社会参与度较低的问题。为深入破解这一难题,我省启动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文明守望工程”。该工程自2017年3月启动以来,吸引了众多的社会人士和企业参与到文物保护和利用中来,使得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和利用的意识不断增强,热情不断高涨,共保共享的合力正在形成。
3月29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了山西省“文明守望工程”进展情况暨大型文博栏目《文明守望》开播的相关情况。
九大项目有利于形成文物保护新格局
目前,我省拥有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其中13405处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其余40470处文物中近一半无人看护。省文物局局长雷建国说:“这几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仅靠政府是无法完成如此繁重的保护任务,这就需要我们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文物的保护利用中来。‘文明守望工程’就是针对这一实际提出的。”
“文明守望工程”着力实施九大项目:一是“众手搭”项目,营造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良好氛围;二是“巨手擎”项目,推进文物建筑的认领认养;三是“妙手集”项目,推进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的创设和社会流散文物的依法收集、收藏;四是“巧手创”项目,推进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五是“千手护”项目,推进文物的日常养护、看护巡查;六是“小手托”项目,培养青少年对文物保护的兴趣和爱好;七是“顺手帮”项目,发挥文物保护志愿者的作用;八是“联手助”项目,促成被盗和流失文物的回归;九是“携手援”项目,开展文物保护交流合作。
通过以上九大项目的实施,就是要有效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在全社会形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点子出点子的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新格局。
“动员令”给文物保护带来希望和活力
动员社会力量,共同保护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物遗产,实现“政府保护”与“社会保护”并重,对山西这样一个文物大省显得尤为重要。“文明守望工程”被列为全省重点工作之一,写入了省政府工作报告。“文明守望工程”的实施,就是我省在文物保护利用机制方面进行的一次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2017年3月,省政府出台了《山西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明守望工程”实施方案》,一年来,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积极响应。据统计,到今年2月底,通过“巨手擎”项目,全省企业和社会人士认养文物建筑(包括出资修缮)项目共计35个,其中已完工项目15个,吸引社会资金1200余万元,正在施工项目6个,预计投入970余万元,拟开工项目14个;通过“妙手集”项目,出资集资创办并完成备案的博物馆、纪念馆9家,目前,有多位藏家在向我省文物部门进行建馆咨询;通过“联手助”项目,流失近20年的榆社邓峪石塔从台湾回到了山西;通过“巧手创”项目,有多家文创、基金、金融企业与文博单位展开了对接,文创的坚冰正在渐渐消融。同时,“千手护”“小手托”“顺手帮”“携手援”等项目也有不同程度的推进。
经过这一年的探索和实践,我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势头良好,给我省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希望和活力。
《文明守望》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
《文明守望》栏目由省文物局和山西广播电视台联袂主办,黄河电视台承办,是中国首档专注社会力量保护文物的大型文博类栏目。节目通过记录、展示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感人故事和典型事例,传承优秀文化基因,让山西大地的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
据山西广播电视台台长、总编辑刘英魁介绍,《文明守望》栏目全年共分四季:第一季《“文明守望”走进长城——请城砖回家 为长城疗伤》,请长城保护者讲述感人故事,展示山西长城文物资源及价值,并围绕主题开展“山西最美长城卫士”评选。第二季《“文明守望”走进文物建筑——援手文物建筑传承文化根脉》,展示企业和个人在文物建筑看护、维修方面的感人故事。第三季《“文明守望”走进博物馆——让博物馆“活起来”把好故事“讲出来”》,配合这一主题,开展“山西十大镇馆之宝”评选。第四季为《“文明守望”走进文创世界》,开展“山西最佳文博创意产品”评选。经过紧张的筹备和摄制,目前第一季前五期节目已经录制完成,将于3月31日晚8时,在黄河电视台与广大电视观众见面。
本报记者 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