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清泉汩汩笑声朗——运城春浇春灌现场侧记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每年三四月份都是春耕春播春浇的农忙时节。在素有全省粮棉基地之称的运城,眼下更是进入春浇春灌的关键时期,全区631万亩水浇地上的17732眼机井正日夜不停地工作着,全力满足小麦、棉花、果树等农作物和树木的生长需要。
  记者了解到,2016-2017年,运城供电公司投资15.6836亿元实施机井通电工程,一举解决了农民长期面临的浇地难问题,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强大动力和保障。3月31日,记着来到这里,感受了今年春浇与以往的大不相同。
  在永济市开张镇古城村,一望无际的冬小麦喷翠吐绿,清澈甘洌的深井水从机井出水口喷涌而出,沿着水渠哗啦啦地唱着欢歌奔向充满希望的田野。村民任洪臣正忙着堆拢田埂,以便让井水能更透彻地滋润这片为他创造财富的土地。
  “这片麦田共有我家200亩,都是从村民手中租种的。这几年农村生活用电迅猛增加,导致机井用电十分紧张,每次浇地都需要长时间等待,庄稼常常喝不饱水,造成产量小、收益低,许多村民干脆将土地转包出去,自己从事别的营生。”任洪臣说,“承包4年来,虽然平均亩产量只有两三百公斤,但好在种植面积大,一年除去成本也能落几万元。”
  “去年供电公司改造了机井线路后,不但可以随时浇地,而且机井出水更大,浇地时间更短,费用也降低不少,再也不用为浇地的事情犯愁了。”他悄悄告诉记者,“今年平均亩产400公斤应该不成问题。”
  当地村民普遍反映,改造后,机井出水量平均比过去大三分之一,原来浇一亩地需要一个小时,现在40分钟就够了,浇地钱也省了三分之一。
  “林祥,不是说不想种蟠桃了吗,怎么又在栽树?”
  “哈哈哈,现在电稳了,灌溉有保障了,就继续种吧。”
  盐湖区龙居镇下堡头村民林祥是一名蟠桃种植户,他家的蟠桃收成好的时候亩产可达2000公斤,但这几年随着农村用电负荷一步步增大,机井浇地时常受到影响。因供水不足和干旱少雨,产量直线下降,2016年亩产不到800公斤,且果树一棵棵干枯死去,由此产生不想再种蟠桃的念头。他痛心地说:“因为错过了最佳浇水期,蟠桃的个头很小,品相很差,几乎没有一斤卖出好价钱。”
  去年9月完成的井井通电工程使他重燃种植蟠桃的希望。他高兴地说:“从去年至今,蟠桃树已按期浇水4遍,从目前长势来看,如果没有意外情况发生,6亩地至少可产12000公斤,保底也有三四万元收入。”他决定将短缺的树苗全部补齐,一心一意当他的蟠桃种植户。
  和林祥有同样想法的,还有盐湖区大渠乡王家营村民王永康。这两天他正在浇灌新种的棉花。王永康告诉记者,棉花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这些年因为水的原因,许多人都不敢种植了。井井通电工程完工后,他和村里其他人又开始种植。他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同样一亩水浇地,种小麦收入大致在800元左右,而种棉花每亩收入可达1800元,如果多种几亩,收益还是相当可观的。他不自觉多次说道,井井通电工程已然成为农业增产的定心丸和农民增收的大盼头。

本报记者 王龙飞 通讯员 冉涌 卫小鹏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4-03期

  • 第2018-04-02期

  • 第2018-04-01期

  • 第2018-03-31期

  • 第2018-03-30期

  • 第2018-03-29期

  • 第2018-03-28期

  • 第2018-03-27期

  • 第2018-03-26期

  • 第2018-03-2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