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市县新闻

挖穷根找富路 谢店村迈出幸福步

  近日,记者一行来到了大同市南郊区西韩岭乡谢店村,站在村口,极目远眺,五颜六色的风车迎风飞舞,调皮的孩子在广场上你追我闹,老人们三五成群围在一起享受着春日的阳光……这一切,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面。
  很难想到,几年前的谢店村还是靠天吃饭、赖地穿衣的困顿景象,贫困发生率高达83.3%。究竟是怎样的转变,使得谢店村从一个落后的村庄变成如今的世外桃源?
  “4年前,我连一二百块的闲钱都拿不出来。你看现在,土地打的粮食多了,每年我们老两口每人还有奶牛托管分红438元,今年据说还要给我们弄经济林,这些钱加起来都超过六七千元了。”殷实富足的日子,让80岁的李廷祥喜上眉梢,“要说我们的日子真正好起来,还得从2014年开始算……”
  “洋箱少,泥瓮多;娶女少,光棍多;十亩地,一驴车……”2014年,刚上任的谢店村村支部书记王有看着村子的萧条景象忧心忡忡。他深知,要想改变这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只有深挖脱贫穷根,靠自身发展。
  想明白了就开始撸起袖子干,王有一边协调争取政府的项目资金,一边积极邀请专家进村下地实际考察。打水井、铺水管、整平地……一场全村人共同参与的土地整理战役打响了。
  全村3000亩土地全部整平,十多口水井全部出水,地下水管网全部铺设……困扰了谢店人上百年的旱地彻彻底底变成了水田。
  “现在我家种玉米产量能多打一半,以前想都不敢想!”李廷祥说。
  穷根已破,产业咋选?“什么产业能脱贫?”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王有。
  2014年,王有通过多方协调,向区农委申请了24.5万元蔬菜种子,邀请蔬菜专家精心培育,发育成苗,再免费发给村民。
  “村里专门新建了24座大棚,选聘了技术员,进行统一管理。”走在村里,王有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谢店人的幸福生活。他说,茄子辣椒西红柿是村里今年主打产品,等出售后再统一给村民分红。
  “这几年党的政策好了,我们的日子过得比蜜都甜。”村民李桂英准备出村,被记者正好“拦住”,提起村里目前的生活,她满脸都是笑,“前年,由区农委牵头,村子与天和牧业有限公司合作奶牛经营,村民不掏一分钱,就可以到年底按人头享受利润分红,十年之后,这些奶牛还要送给我们,你说我们生活有没有奔头!”

本报记者 杨晓明 实习生 冯婷婷 梁佳敏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4-15期

  • 第2018-04-14期

  • 第2018-04-13期

  • 第2018-04-12期

  • 第2018-04-11期

  • 第2018-04-10期

  • 第2018-04-09期

  • 第2018-04-05期

  • 第2018-04-04期

  • 第2018-04-0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