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全省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积极支持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金融运行总体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发展态势。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整体充裕,贷款大幅增长,存款增速放缓,经济效益提升。
贷款增量创新高
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调查统计处处长张育春说,截至3月末,山西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3605.5亿元,同比增长11.5%,比年初增加1017亿元,同比多增192亿元,贷款增量创历史同期新高。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3417.4亿元,同比增长11.5%,增速在全国排名第19位。
我省贷款投放持续呈现“三多”特点:一是中长期贷款多增。全省中长期贷款余额13413.2亿元,同比增长17.6%,比年初增加615.6亿元,同比多增102.4亿元,连续27个月实现同比多增。二是个人住房贷款多增。个人住房贷款余额2111亿元,同比增长39.7%,比年初增加168.4亿元,同比多增53.4亿元,连续25个月实现同比多增。三是地方金融机构贷款多增。地方金融机构贷款余额7314.6亿元,同比增长18.9%,比年初增加556.3亿元,同比多增146亿元,连续15个月实现同比多增。
信贷结构更优化
贷款增量创新高的同时,我省信贷结构更优化,金融服务供给侧改革力度加大。
支柱行业贷款稳定增长,有力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季度,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等支柱行业贷款余额8871.1亿元,比年初增加235.3亿元,同比多增38.4亿元。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坚持“分类指导、因城施策”住房信贷政策,推动房地产“去库存”。3月末,全省房地产贷款余额3216.8亿元,比年初增加407亿元,增量是上年同期的2.1倍,占全部新增贷款的40%。其中,新增保障性住房贷款182亿元,是同期的5.7倍;新增个人住房贷款168亿元,推动商品房消化周期由去年年初的10.3个月缩短为目前的4.9个月。
信贷资金重点支持重点企业“去杠杆”。目前已累计支持7家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签约1290亿元,落地271.75亿元。
加大对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3月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10186.3亿元,比年初增加429亿元,是同期的1.6倍;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605亿元,比年初增加219亿元,同比多增35亿元,占新增企业贷款的30%。
债券融资稳增长
记者了解到,3月末,全省企业银行间市场融资余额为3636.4亿元,比年初增加107亿元。其中,煤炭企业融资余额2964.2亿元,比年初增加50亿元,占企业融资新增额的46.7%。
张育春分析,今年煤炭企业发债呈现两个明显特点:一是期限趋短。一季度,我省煤炭企业累计发行超短融和短融380亿元,占煤炭企业债券发行额的62.2%。二是成本上升。据调查,一季度全省煤炭企业债券融资的加权平均利率为5.8%,高于上年同期0.54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671个百分点。其中,短期债券的加权平均利率为5.452%,同比上升0.65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668个百分点;中期债券的加权平均利率为6.526%,同比上升0.404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505个百分点。煤炭企业融资成本上升明显。
多维度补充流动性
记者还得知,今年一季度,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多维度补充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流动性,通过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释放流动性34.85亿元,通过发放再贷款、再贴现、常备借贷便利等货币政策工具向市场注入流动性258.58亿元,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整体充裕。
另一方面,多措并举的前提下,全省金融机构增盈明显。一季度,山西省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盈利119.9亿元,同比增盈19.7亿元。其中,政策性银行、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盈利同比分别增盈7.3亿元、5.8亿元和6.2亿元,地方金融机构盈利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金融机构整体流动性增强,增盈明显,都助推全省经济持续向好,也彰显金融服务供给侧改革力度加大。
本报记者 崔晓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