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薄、村高、石多、缺水,这是国家级贫困县平陆县常乐镇西北部的贫困村——东堡村最明显的“病症”。多年来,全村干群做了不少努力,还是没有根本解决。
2016年6月,县人民医院的扶贫工作队进驻该村,院长杨庭辉身先士卒,副院长陈霞和她的四名“扶贫一线的娘子军”,走村入户“望闻问切”,打响了脱贫攻坚的“医病”之战……
“手术”“医”村夯基础
实现贫困脱贫,基础设施要改善。
过去的东堡村,因为缺水,井里绞水有时几次也装不满一桶,沟里挑水要走5里多远的路程,浇地灌溉更无从谈起。
扶贫工作队进驻该村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到发改部门争取项目资金43万元,从2017年5月7日开始,历时50多天的时间,就打出了400多米深、每小时出水量30多立方的深井。他们又投入13.4万元,架设管道4500多米,通过二级提水把扬程100多米的东沟水提到了垣上。
为了实现提水工程的电力配套,他们又与电力部门协调,把村里的变压器由30千瓦增容到50千瓦,又为机井抽水安装了100千瓦的变压器,村里2016年前配套的浇地管道彻底派上了用场。
在打井前的4月份,院长杨庭辉因车祸腿部骨折住院,他不听医生劝阻,架着双拐,天天坚守现场,协调矛盾、解决问题。他们的努力不仅使全村用水实现“闸阀进田间,龙头入家园”,而且为上游的吕家崖村也解决了吃水问题。
“理疗”“医”人祛穷根
实现贫困脱贫,思想观念要更新。陈霞和她的“娘子军”深感责任重大,她们白天调查摸底,晚上讨论分析,组织群众开大会、统一思想,形成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共识,找到了贫困户致贫的病因,探讨出了贫困户脱贫的良方。
两年来,扶贫工作队将该村190名群众拉到县医院进行免费体检,组织专家对10余名老弱病残、出门不便的群众入户进行义诊。联系县残联对村里的残疾人上门检测、确定评级。为了方便群众看病,工作队争取项目资金9.8万元,为该村建起了卫生室。
46岁的五保户王红军,和一个精神病人张淑娥在一起生活,因不是合法夫妻,妻子也没村户口,该享受的优惠政策一样也不得享受。工作队帮张淑娥迁来了户口,让他们办了结婚证,一家终于享受到了扶贫的优惠政策。今年3月,张淑娥又一次犯病,扶贫工作队把她送到了稷山精神病医院救治。作为院长杨庭辉的帮扶对象,2016年杨庭辉自掏腰包600元,给他家买了两只母羊,让他靠养羊摆脱贫困。
贫困户马林林,2015年因车祸脑挫裂伤致残返贫,医院专门派人到临猗为他复印病历,使他办理了《残疾证》,享受到了政府的补贴。
“用药”“医”地谋发展
实现贫困脱贫,农业增效要跟上。
东堡村有土地1386亩,传统种植小麦900多亩,栽植有经济林260多亩。但是因为干旱和病虫害影响,产量上不去、品质无保证。扶贫工作队根据时令季节,多次聘请县农委、镇农科站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举办了多场农业技术培训,普及种植栽植知识和果树、农作物管理方法,使群众掌握了种田管理技术。
去年,水源问题解决之后,村民把水直接送到了果林农田,仅苹果就增加产量20%之多,小麦也由原来亩产三四百斤增加到五六百斤,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
在该村的产业培育上,他们积极推广“雨露香”梨栽植。针对该村撂边地多、日照充足的实际,积极引导群众发展优质花椒20多亩,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蓄积了后劲和发展的力量。
有水源的保证、有科技的支撑、有产业的发展,东堡村依靠“地里刨食”助力脱贫致富,并不是一句空话。
本报记者 樊晋铁 通讯员 翟战功 侯三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