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晋煤集团:老矿转型有了“新名片”

  晋煤集团古书院矿、凤凰山矿、王台铺矿俗称“老三矿”,均有近60年的煤炭开采历史,面对矿井关闭、资源枯竭等形势,晋煤集团持续推进老矿改革转型,不仅改出了新思路,也转出了新天地,打造出更多有质量、更有活力、更加健康的“新名片”。

  文化旅游“新名片”

  ——“由管理资产向经营资产转变”

  古书院矿是中国为数不多地处城市中心的大型产能退出矿井。在古书院矿的周边,更有北宋著名教育家程颢设立的程颢书院、文昌阁等历史建筑流传至今,无论是位置及文化底蕴均有着传统煤矿向文化旅游产业延伸的优势。
  面对我省发展全域旅游战略机遇,今年3月份,晋煤集团积极牵手知名民企,依托老矿地面存量资源,探索“煤企+旅游”跨界发展模式,通过整合太行风情、能源工业、古堡文化、旅游演艺等多种跨界元素,致力建成晋城地区极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商业演艺休闲综合体——晋城华谊兄弟星剧场,将其打造成资源型经济转型新生的典范。目前,项目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中。
  阳春四月,凤凰山矿被姹紫嫣红的樱花装点得格外动人,众多的游客纷纷在樱花树下拍照留念。素有“花园式矿山”之称的凤凰山矿以花为“媒”,今年举办起首届樱花节,通过发挥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等优势,盘活各类资源,开展举办了亲子活动、主题夏令营、特色军训、地心之旅等衍生活动,让不少游客感慨:“原来印象中黑乎乎的煤矿,没想到还能玩得如此尽兴,真是不虚此行!”


  新兴产业“新名片”

  ——“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变”

  晋煤集团在助推老矿转型中,积极借助民营资本推进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让老矿在改革转型中更具竞争力与活力。
  4月份,晋煤集团王台铺矿充分盘活铁路运输等优势资源,本着“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原则,与北京中盛建材有限公司新兴产业合作正式签约,围绕高铁节能装配式建筑围护系统、复杂空间金属天花系统、环保节能保温保冷、隔音降噪新材料等项目展开合作,致力于打造国家政策倡导的新兴产业基地。
  此次签约是晋煤集团积极承接京津冀产业梯度转移引入高新产业、注入发展活力、实现老矿新生的有益探索。
  老矿产业转型之初,就把目光定位在了市场上,用过得硬的质量说话。在新兴产业发展上,凤凰山矿同样不甘落后,多年来积极开展高分子材料管道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所生产的“凤泰牌”煤矿井下用聚乙烯管被山西省名牌产品推荐委员会认定为“2017年山西省名牌产品”。创新研发的聚苯醚复合管项目,更是实现了聚苯醚材料用于井下排水系统管路的世界首创,这也成为老矿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的起点。

  服务培训“新名片”

  ——“由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

  在几十年的煤矿生产经营过程中,老矿积累了大量煤炭开发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了让这些资产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古书院矿积极发展煤炭生产服务及生活服务,以“服务业”带动老矿转型。
  在煤炭生产服务业上,机电安装公司是古书院矿第一支煤炭专业化服务队伍,通过专业化重组,对外承接基建和生产矿井的机电设备安装项目,现已成为古书院矿新的盈利增长点。在生活服务业上,依托市区旅游景点建设了“白马绿苑”生态会馆,发挥与市区毗邻的优势,建设的“万德福”大型超市更是有了多家分店。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是凤凰山矿发展培训教育产业十多年的真实写照。通过整合资源、合作建校等渠道,如今的凤凰山培训教育产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培训教学、井下实训、拓展训练和后勤保障于一体,功能完善、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具有鲜明矿业特色的专业化培训机构。
  他们先后成功承办晋煤集团及周边企事业单位各类安全、业务培训累计30000余人次,累计接待井下实训15000人次,完成拓展训练20000余人次,品牌效应逐年提升,在周边县市及煤炭类高等院校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本报记者 王龙飞 通讯员 蒋雷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5-12期

  • 第2018-05-11期

  • 第2018-05-10期

  • 第2018-05-09期

  • 第2018-05-08期

  • 第2018-05-07期

  • 第2018-05-06期

  • 第2018-05-05期

  • 第2018-05-04期

  • 第2018-05-0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