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1日8时6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心线上,中铁十七局集团承建的全国最长单线、单洞、单面坡隧道——敦格铁路当金山隧道平导胜利贯通,创下了高原、高寒环境下钻爆法施工、隧道独头掘进8528米、高原施工最难通风的世界记录。
这条隧道的突破性进展,让上千名建设者欢呼雀跃,更让作为建设者的蔡小孟忍不住热泪盈眶。这眼泪,是他溢于言表的激动之情,更将他五年来坚守“无人区”所饱受的心酸、艰辛彻底释放了出来。
那一年,踏上无人区是有点后悔又很值得的选择
22岁,走出大学校园的蔡小孟来到山西,成为中铁十七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一名基层测量员。
2013年,27岁的蔡小孟主动向公司申请,要求参与敦格项目当金山隧道的修建。施工未动,测量先行。于是包括他在内的七人先遣小分队便成了最早踏足当金山的建设者。
荒凉,是当金山给蔡小孟留下的第一印象。他说:“最难受的不是缺氧的高原反应,而是荒凉。茫茫沙漠,飞沙走石,时间在这里好像没有意义。”
如今,蔡小孟32岁了,他将自己五年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这座曾经人迹罕至、飞鸟不驻的当金山。
“测量就是工程施工的眼睛,一般的隧道允许20公分的测量误差,我们的测量误差只有7公分!能为它顺利贯通保驾护航,我觉得五年的坚守,值了!”蔡小孟感慨。
狂风来,吹走了帐篷却吹不走手里的资料和仪器
由于施工现场地处海拔3648米的当金山腹地,周围了无人烟、交通不便,要到达距离最近的阿克塞县也要花费一个小时的车程。
“不能把时间都浪费在路上。”蔡小孟的小分队决定以加快进场施工进度为重中之重,他们在施工现场搭建帐篷作为临时住所,直到项目部驻地建设完成。
阳春三月的当金山,除了一望无际的骆驼草再也找不到一丝春的气息,狂风大作更是每天的“家常便饭”,风力最大能够达到12级。
有一天晚上,狂风来袭,将帐篷连根拔起,厨具、生活用品、行李被吹得漫天乱飞,似乎可以随时将人吹到天上。“狂风过后什么都没了,只剩下我们7个人,还有蔡小孟拼死保护的项目测量仪器、数据资料和图纸,就是因为这些资料和图纸,才让我们多日的辛苦没被风白白卷走,而影响后续工程进度。”蔡小孟的同事说。
三个月,不畏“四高”拦路虎攻克隧道测量难题
原本隧道测量就难,还要在“高寒、高原、高危、高难”的复杂地质隧道中测量,更是难上加难。但蔡小孟没有因为眼前的困难而退缩:“我给自己制定了周密的学习和工作计划,没事就拿起图纸,根据图纸显示去实测数据。”
蔡小孟的同事说:“一有现场测量任务,他都会认真编制程序,用心研究每一个数据,实地放样,再一次次在电脑上进行复核。”
就这样,经过数次编程、放样、复核一系列程序化操作,仅用了三个月时间,蔡小孟就完成了对隧道测量工作,为隧道掘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五年来,蔡小孟每天至少进洞测量三次,每次至少两个小时;平均每天步行五公里,五年来的步行距离相当于从敦煌到当金山200公里的近六个来回,大家都亲切地称蔡小孟为“高原穿山甲”。
如今,蔡小孟依旧坚守在当金山,为当金山隧道的全面贯通、敦格铁路的全线通车继续努力着……
本报记者 王佳 通讯员 张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