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日月如梭。后土祠,一座大的足可以装下五千年历史的古祠,一座小的只能容下一块石碑的古祠。后土祠,她的柔情我们能懂几分?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登临肃穆巍峨的秋风楼,远眺黄河落日,默吟着汉武帝的这首《秋风辞》,心中不禁感慨,五千年的风云变幻,在这块沟壑纵横的圜丘之上,埋藏了多少华夏民族不为人知的玄奥,演绎了多少华夏子孙的世事沧桑……
桑梓根祖
说到后土祠,必须要说的自然是后土祠的主人,即祠庙中所供奉的“后土娘娘”。
相传,每年的三月十八是后土娘娘 的生日,每到这一天,一簇簇、一队队的人,从五洲四海向这里汇集,在井然秩序中徐徐向祠庑大殿徐徐走去。
来此祭拜的人群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三个群体。一是来寻根的,一些海外侨胞、台湾同胞不远万里,远涉重洋来到后土祠,其目的就是要寻觅自己的根本,造访华夏的源流,弄清楚自己“从哪里来”的问题。
另外一群人的目的则是企佑平安美好。农民在这里祈佑五谷丰登,病者在这里祈求早日康复,商人在这里祈愿生意兴隆,爱人在这里许下美好的心愿……
还有第三类比较特殊的人群,拔花求子。关于在后土祠拔花求子的第一人,相传为汉成帝刘骜。汉成帝初年,丞相匡衡等人认为到汾阴祭祀后土,要“渡大川,有风波舟楫之危”,建议把对后土的祭祀活动改在长安北郊,汉成帝采纳建议。可是仅仅两年后,匡衡便丢了官职,同僚们议论,这是天地对匡衡的报应,汉成帝心里也暗怀忐忑。更为蹊跷的是,汉成帝即位许久没有子嗣,于是在公元前14年,皇太后以自己的名义下了一道诏令,恢复了黄帝至汾阴祭祀的先制,而此次祭祀的一项重要日程便是祈求子嗣。
如今,每年的元宵节和农历三月十八,到后土祠拔花,成了一项非常盛行的活动。
其实,后土,源于母系社会中的土地与女性崇拜。她的全称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她掌阴阳,育万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相传她是最早的地上之王。后土娘娘像土地一样,孕育万物而不取,承载万物而不怨,容纳万物而不弃,用爱包容和庇佑着一切。
今天的后土祠,已经不单单是一座供奉大地母亲的神庙,也不仅仅是一个民族对土地最深厚情感的寄托,她业已成为深蕴在海内外千千万万华夏儿女内心深处最温暖柔情的根祖和桑梓。
秋风屹立
后土祠内最富盛名的建筑,当属秋风楼。
秋风楼因楼内藏有汉武帝的《秋风辞》碑刻而得名。秋风楼的创建年代,现无确凿史料记载可考。但从清代知县戴儒珍在《秋风辞》碑跋语中“后沦于汾,复建楼而贮之”推测,最晚应建于明代。
现今的秋风楼为砖木结构。下部是用砖块砌成的高大台基,凌空横跨于一条东西贯通的古道上。东倚峨嵋岭,西临黄河岸,托地傍水,与河西韩城芝川镇的国务院文物保护单位太史祠遥遥相望。
台基东西各雕横额一方,东曰“瞻鲁”,西曰“望秦”。据现场实测,“瞻鲁”应为意词,大概是怀着崇高的敬意,遥望岱岳泰山。但“望秦”却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雨过初霁,天清气朗,河对岸芝川口南坡上的景色历历在目,甚至连太史祠内司马迁陵墓上的大柏树都可看得清清楚楚。
秋风楼门楣石雕图上,东边刻有“汉武帝得鼎”,西边刻有“宋真宗祈嗣”、线条流畅飞动,人物清晰逼真。推门入楼,可看到砖雕阳刻的“扫地坛”三字。进门后,东西皆有台阶可登楼。二三楼各有汉武帝《秋风辞》碑刻一通,触碑感怀,凭栏远眺,四面美景一览无余,声清影历,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与名扬海内外的中国古代四大名楼相比,屹立了五千多年的秋风楼或许只会微微一笑。
瑞熠华夏
站在今天的后土祠远眺,四周早已是一片葱郁的田地,然而,在这片葱郁之下,却是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后土祠所在的汾阴脽,曾是春秋战国魏国的汾阴城所在地。据考古学者证实,战国和汉代的汾阴古城便位于今万荣县黄河东岸、汾水南岸的庙前村一带。
除了汾阴古城,这里还是汾阴古渡的所在地,因为汾阴渡,这里曾经车水马龙,商贩云集,一部分河东之盐便是经此渡口运抵三秦大地,著名的“泛舟之役”也是经此渡口,抵达今翼城。
魏文侯曾在此修筑城堡,作为对秦前沿阵地,汾阴县城,也一直延用到隋朝初年。
如今,汾阴故城大都被黄河淹没,只剩堡子崖孤独地矗立在秋风楼西侧,默默注视着荒草凄凄的张仪古道蜿蜓没入黄河。
汾阴城西有魏国墓地,历代多出鼎彝。汉武帝和唐玄宗获鼎,清代出土郘启编钟、齐仲之子齐侯鎛都是被河水冲刷河岸而显露。
若以后土祠为轴心而画一个半径30公里的圆,不仅可以悉数囊括董永、张仪、王通、王勃、王绩、薛道衡、薛稷、薛瑄等先贤巨匠,还有裴松之、裴行简、裴秀、郭璞、柳宗元、薛仁贵、杨玉环等古代各类才彦人杰和尧、舜、禹的酋邦故土。
沿史而溯,在这个并不算大的范围里,还演绎了黄帝战胜蚩尤、帝尧建构陶寺、猗顿开拓商贸、关公义救乡邻以及盐文化的形成、西厢记的故事、玉璧大战、晋商发迹等足以彪炳史册的历史事件。
风物如歌
现存后土祠,虽不及唐宋时壮观,但其布局严谨完整,仍为国内最具规模的后土祠庙之冠。
祠内除秋风楼外,依次还有山门、井台、献殿、香亭、正殿、东西五虎配殿等,建筑宏伟,结构精巧。
这里要说最具学术价值的,当属由山门与井台组成的“品”字戏台,“品”字形戏台由过亭台(山门)、道家台、佛家台(井台)三座戏台组成。
关于三座戏台,最有趣的当属其上的五福对联所折射的人生哲理。不论是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过亭台”,还是描写美妙声音和非凡舞姿的“道家台”,不论是“水月镜花”虚无缥缈的“佛家台”,还是当年知县戴儒珍的“世事总归空,何必以空为实事。人情都是戏,不妨将戏做真情”的真情流露,都不免让人顿悟人生世事,感怀古今变迁。
祠内正殿西侧明代嘉靖年间所刻的《轩辕扫地碑》,碑身正面刻有六个大字:轩辕扫地之坛。背面刻有六字:龙马负图之处。
正殿东侧为庙貌图碑,该碑绘于宋时,金代刻制,明代复刻。碑刻真实再现了宋时后土祠之鼎盛,记载了自轩辕氏经尧舜夏商周至汉唐宋历代帝王祭地祈福的史实。
祠内另一件镇祠之宝当属位于秋风楼东南侧,距今1000余年的“萧墙碑”,该碑为宋真宗赵恒亲自撰文亲笔书写,全碑共五块,1365个字。碑名“汾阴二圣配飨之铭”,意指他伯父赵匡胤和父亲赵光义迫天意顺民心一统天下,故置祠内配飨香火。此碑原立于宋真宗宝鼎行宫门外,官员觐见帝王时要在碑前整理衣冠及思路,故名“萧墙碑”。
此外,祠内还有残存的日月石旗杆,弱龙旺凤的龙凤古柏,供奉着关圣大帝关羽,威严若东岳大帝黄飞虎的东西献店以及光彩夺目的琉璃饰件,玲珑剔透的铁艺,栩栩如生的砖雕、石雕、木雕等艺术珍品……所有的一草一木,都在默默诉说着这座祠庙的威严与肃穆,厚重与沧桑。
回溯来路,方知历史的深沉。站在今天的后土祠,脚下踩着的不只是深厚的黄土层,也踩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世事微尘。时间的积淀,已让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甚至每一粒尘土都有了故事和情怀。
物是人非,光阴荏苒。
后土祠,她的柔情,我们或许永远不懂……
韩维元 沈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