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表象蒙蔽
在最近爆发的钱宝网、善林金融事件中,部分投资者表现出的盲目值得深思。有不少人认为金融投资专业度高,作为普通投资者,根本不可能看出其中的“道道”,因此凡在出事之前,究竟是“骗局”还是“机遇”是很难分清的。此言差矣,金融产品,和其他任何产品一样,都有一个相对公允的市场定价。在我们购买实物商品时,如果看到特别有吸引力但价格又明显低于成本的产品时,也会犹豫再三,担心自己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那么,购买金融产品时为何就那么冲动呢?实际上,金融产品也是由成本和收益两方面构成,投资平台“高大上”的外表可不能作为高收益的稳定保障。
理性对待风险
风险管理,是金融的本质,为此,现代金融已经发展出了丰富的投资组合,以及复杂的衍生品等金融工具,目的就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然而,行为经济学的相关研究表明,人们在对待风险事件之时,本身就自带“不理性”态度。对大概率的盈利时,人们倾向于风险回避;而面对大概率的损失时,人们则倾向于风险追逐。这样长期来看,投资者的平均收益是偏低的。在面对亏损的时候,赌性反而更强,是不理性的,而且往往会给投资者造成更大的损失。最大的悲剧,莫过于为了不亏,反而更亏;为了赚钱,反而少赚!
避免过度自信
有分析人士指出,陷入投资骗局的投资者中,有一部分人其实对“庞氏骗局”心知肚明,只是觉得“最后一个接棒人不会是自己”,就好比在一波牛市中,可能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会笑到最后。其实,这在投资心理中十分常见。
有一个常见的心理现象,被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人类往往会有一种虚幻的优越感,总觉得自己比别人更好。如果大多数人觉得自己高于平均水平,无论是长相、学习成绩、驾驶技术,还是投资智慧,显然,都不可能符合客观情况。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确实有不少心理学实验表明,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高于平均水平。而且,能力越差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己,这是因为能力越差的人发现不了自己和别人的差距。而相反,高手却会犯另一个错误——低估自己,因为他们认为别人都和自己一样“厉害”,所以自己没有什么特别的。或许,当我们对投资决策“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就不妨想一想以上两个结论。
不要迷信个案
在《投资中最简单的事》一书中,作者邱国鹭也指出了这一现象,他认为,任何社会学规律都有反例,投资者应当更加关注规律,而非个例。个案令人景仰,但往往难以复制,顺着规律选股才能提高成功率。
“不被精彩绝伦的牛股倾倒,不被纷繁复杂的个例迷惑,不抱侥幸心理,不赌小概率事件,坚持按规律投资,这是投资纪律的一种体现,也是投资成功的必要条件。”无论是股市投资,还是更宏观的理财问题都是如此,好的理财方案都是科学而符合实际情况的资产配置,而非“买彩票”这样的电视剧桥段,坚持做大概率会获利的事情,不相信小概率暴富的故事,就能成为理财赢家。(刘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