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亏有你们,才能这么快地办理完这些手续。要不然我们既找不到地方,又不清楚程序”“谢谢你们帮忙整理资料,要不然缺了东西我们还得来回跑”……这一句句质朴的感谢之语是客商对大同市城区项目建设工作的最大肯定。
“笑脸服务”
增强项目吸引力
大同市城区面积46.13平方公里,总人口数近百万,占大同市的三分之一,属人口大区、商贸大区。
由于人口稠密,土地资源紧张,给项目建设带来不小挑战,大同市城区立足区情,转变思维,以服务促转型,主打“笑脸服务”,以优质的服务促进外商前来考察投资。
从项目前期对接到项目落地投产,该区始终秉承一站式服务原则,从办理工商手续、税务登记,到寻找办公用房、提供融资途径、解决资金问题、协调土地规划和消防验收等问题,他们“贴心式”、“保姆式”服务,以“礼”服人的做法,让广大客商一次次惊喜,一次次感动。
优质的基础服务、优良的营商环境,既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截至目前,大同市城区今年共为36家企业办理了工商税务手续,为10余家企业解决了办公用房,解决其他各类问题百件以上,得到了客户的广泛赞誉。
依托政策
促进项目落地建设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我省转型项目建设年,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和习近平主席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按照骆惠宁书记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和大同市委136战略部署,大同市城区转型项目建设也走上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转型项目建设年”工作启动以来,以大同市委常委、大同市城区区委书记张韬为班长的区领导班子制定了以“大同蓝、大同绿、大同净”吸引客商,以良好的治安、整洁的市容、优质的教育留住客商,以优化的营商环境、厚重的历史文化、多方位的政策扶持赢得客商的项目建设理念,立足现有产业布局和资源优势,明确招商方向,搭建起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文旅产业为龙头和支柱、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亮点的合理有序的转型项目建设新格局。
大同市城区做出了创优发展环境的公开承诺,成立了区四套班子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优化环境、促进发展”领导组,建立了《优化发展环境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优化环境促进发展实施意见》等7项制度,成立了优化办、项目注册小组、专项服务小组;为了加强项目建设工作,保障建设项目顺利实施,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六大工作机制,开展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试点,优化城区营商环境;开展加快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等10个专项行动,制定落实省鼓励投资217条、市招商引资36条;制定了《大同市城区招商引资暨转型项目建设年工作实施方案》《大同市城区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经济工作队伍当中;在全区范围内大力整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营造“先干事、凭干事、全干事、真干事、敢干事”的干事环境,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为转型项目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截至目前,大同市城区项目落地83个,总投资300多亿元,累计完成投资99亿元;项目库储备项目共158个,拟投资额达1200亿元。
因地制宜
打造多元发展体系
大同城区交通条件便利,具有东承首都、西接丝路、南贯三晋、北通蒙俄的区位优势,是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最大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全国42个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和商贸物流节点城市;环境舒适宜人,地处世界著名城市云集的黄金北纬40度,温度、湿度、日照度和海拔高度适宜人类居住,全年二级以上优良天气稳定在300天左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96%、绿地率36.87%、人均公共绿地15.27平方米,是国家园林城市、首都后花园;历史文化厚重,是大同市政治、文化、商贸中心,辖区内3.28平方公里的大同古城气势巍峨,古朴厚重,华严寺、法华寺、善化寺、文庙、九龙壁、鼓楼、四牌楼等众多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鳞次栉比,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在此基础上,大同市城区因地制宜,打造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文旅产业、现代服务业、双创产业。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该区依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运用PPP模式的相关文件精神,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墙体光热等项目。由于土地资源稀缺,该区遵循因地制宜、清洁高效、分散布局、就近利用的原则,充分利用当地太阳能资源,替代和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发展分布式屋顶光伏项目。屋顶分布或光伏发电系统是光伏系统与建筑屋面结合最常见的一种,光伏组件不仅满足光伏发电的功能要求,同时还要兼顾建筑物的基本功能要求。项目采用自发自用、余额上网的并网模式,依托屋顶有利的资源优势,建设光伏并网发电项目。发电过程不产生任何污染物和噪声,是一种高效、节能、环保的清洁能源发电。目前已经启动建设的城区分布式屋顶光伏发电项目为存量屋顶资产示范项目,依托分布式光伏产业优势,拟采用TOT+BOT模式进行运作,结合PPP模式,实现城区公建屋顶5.83MWp光伏发电。初期建设内容为城区辖区内54个公建屋顶,该项目目前已完成招标,即将开工建设。项目完成后15年运营期内,总发电量可达11470万KWh,平均年发电量为765KWh,形成多能互补的局面,有力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服务质量与效率,进一步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
建立“清新新能源院士工作站”。为加快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环渤海区域合作发展的一体化进程,该区建立了院士工作站,主要以院士专家的技术引领作用,围绕大同的优势资源和产业关键技术开展攻关,重点开展新技术和新能源科技研发,为大同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高端智能技术支撑,建设新能源科技领域重要的技术转移中心和成果孵化基地。院士专家站已经开发了智慧能源管理系统,项目分为三大子系统,即为站系统、云系统和端系统。目前已建成商业用户桐城金域和市政用户万龙白登山滑雪场两座智慧微电网供能系统的示范工程。截至目前,已经有10万人次享受了优质的供能服务,带动了大同市旅游产业的发展,蓝天、白云、雪山已成为了大同市的另一张新名片。
发展文旅产业。该区发挥优势,推进古城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打造历史文化街区,以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四隅均衡发展,实现古城活起来、火起来,发展影视基地、古玩艺术、休闲体验等项目。中国·大同潘家园项目结合全国艺术品产业现状和大同的实际情况,植入以文化为基石的商业元素,依托古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氛围,着力建设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市场,在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厚历史氛围的古城街巷中融合了艺术创作、艺术交流、艺术展示和文化品牌运作等功能,以文化、旅游、商业共荣为主要模式,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文商旅一体产品链。该项目已于2017年10月全面竣工,即将开始试营业。
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推动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大同市城区“菜篮子”直供社区直通车项目以“农村种养基地+城市下岗职工+城市居民社区”为模式,由大同市鸿行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无偿提供10辆新能源汽车,通过物流运输加快两地名优特农产品的畅流互通,推动县域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快速发展。运营以来,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直供销售模式,破解了“卖难买难”问题。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精准扶贫上互利共赢。目前,10辆新能源汽车开始往返于城区与广灵县之间,打通广灵县新鲜、绿色、价廉的农产品直销城区的物流通道,在丰富城区居民“菜篮子”的同时,鼓起菜农“钱袋子”,也有力地支援了广灵县脱贫攻坚。
打造商圈经济。立足城区实际情况,着重加强中心城市商圈建设,着力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商圈的吸引力及知名度,做到刺激消费,带动经济增长。重点建设百盛、华林、大西街、玄辰广场等具有广泛代表性、影响力大的商业核心地带,并最终形成城南、城西、城北三大商圈遥相呼应的格局。
打造互联网+经济。针对互联网+遵循现代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具有用地量少、科技投入多、经济效益回报率高的特点,建设了互联网+产业园区。该园区总面积6万平米,是集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创业创新孵化基地、总部经济基地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园区。目前已入驻5家企业总部和23家企业,预计实现就业1200余人。
打造孵化基地。成功申报全省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区,区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设立双创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创业创新,优化“双创”环境。目前,大同市城区有各类双创基地、空间15个,技术中心2个,并在和阳商务大厦、兴茂汇盛座空间、互联网+服务产业园、齿欣大厦建立孵化基地。此外,建设大同市城区双创综合服务平台,搭建“城区创业创新服务网络平台”,与大同大学联合建立“大同市城区科技专家库”,制定出台《关于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办法》,为城区双创发展、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随着多元发展体系的逐步成型、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同城区的市场潜能将更加巨大、辐射范围将更加广泛、区域地位将更加凸显,大同市城区正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高速前进!
本报记者 杨晓明 通讯员 靳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