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休闲空间

山西面食发展的“那些事”

  •   面食之根在山西,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晋南,炎鞭百草,稷教稼穑,上古时期便出现了华夏第一饼——尧主饼,当时的人们,一定想不到,这种“糖分较低、助于消化、盐碱化土壤带给人身体不适感”的面食,会在千年之后,惠及四海,泽被五洲。元朝时,马可波罗两次来到太原,将山西面食带回意大利,此后山西面食开始远播世界各地。那么,山西面食是如何上位的呢?

    面食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知


      面食发源很早,最早被称为“汤饼”在东汉就有记载了,《齐民要术》记载了面条的做法:“细绢筛面,以成调肉汁,持冷溲之。水引,按如著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揉搓令薄如韭叶,逐沸煮。”
      面食之所以在北方,尤其是在山西出现,源于当地的气候的土壤条件。山西是典型的被黄土覆盖的山地高原,土地盐碱化比较厉害,因此,耐盐碱的小麦就成了当地主要的农作物,面食的产生也就由此出现。北方人爱吃面,另一原因是面食有助于消化,且糖分较低,可以有效促进肠胃蠕动,配上陈醋,更可以消化盐碱化土壤带给人身体的不适感,使得人身体可以获得酸碱平衡。
      作为中国本土的一种食物,面食与我国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关系。在过去,农村地主大户人家在春种秋忙的时候都要给佃户和长工吃面,俗称贴秋膘。与我们日常了解的“周扒皮”不同的是,乡绅地主其实很注意给长工吃饱,如果剥削长工,长工会在劳动上偷奸耍滑,对地主来说反而得不偿失,因此,对于地主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面席,既可节约成本,又可让长工吃饱,成为当时的首选。《骆驼祥子》中,对此有很多的描写。
      之后,面食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家家户户的餐桌必备,一家人在火炕上盘腿而坐,长辈居中,子女两旁,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娇儿宠称多,山西面食随朝代兴替也时常在变化,东汉被称为“煮饼”,魏晋则名为“汤饼”,南北朝谓“水引”,唐朝叫“冷淘”。而一直“养在深闺”的山西面食逐渐被外来的美食家不断传播出去。东汉末年,山西运城胡相的羊肉泡馍开始传向陕甘宁等西北地区。唐朝时,稷山人金氏兄弟赴京(长安),后在岐山开了“顺天立”面馆,后来成为闻名中外的岐山挂面。元朝时,马可波罗两次来到太原,将山西面食带回意大利,此后山西面食开始远播世界各地。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酒香不怕巷子深”,唐朝时期,剪刀面成为御面,一度成为李世民“心爱之物”;清道光年间,岐山挂面成为皇家贡品,蜚声海外;晋南稷山麻花更是成为宫廷“宠儿”,乾隆皇帝夸赞它:“形如绳头,香酥可口,出类拔萃,别具风味”;慈禧逃难路经原平时,县官夏林准备的宴席上有“锅馈”,慈禧食之津津有味,并赐名“锅魁”,意为“炉食之魁”。
      公元13世纪,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两次来山西,沿着“丝绸之路”将面食传入意大利。意大利人更是将面条发展到四百种之多。之后,日本改良出“乌冬面”、荞麦面等,以其浓郁的汤头广受好评;韩国人进化出冷面,为夏日送上清凉。至此,山西面食已跨越国门,实现自己的进化史。

    “刀削面”败给“乌冬面”?


      如果说煤炭是上天赐予山西的“黑金”,那么面食就是自然赋予山西的“白银”,尤以“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的刀削面最为著名,耗时千年形成了独有的面食文化。日韩闻讯赶来,仿其形态工艺,加以改良,而创“乌冬面”“冷面”,却在短短时间俘获了不少山西人的胃,被其美味的汤头和劲道的面条吸引。这不仅是两种面食的较量,更是文化的较量,因此,每次吃“刀削面”,总会从中吃到日韩无论如何都学不到的文化底蕴。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饮食不止口腹之欲,跟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是文化,而且是传统文化。一个地区的饮食传统,源于当地的加工技术、作物品种、烹饪方式等,各种因素交织,形成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麦食的发展历程,想必味美的“乌冬面”是说不出来的。 (郑宇)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5-22期

    • 第2018-05-21期

    • 第2018-05-20期

    • 第2018-05-19期

    • 第2018-05-18期

    • 第2018-05-17期

    • 第2018-05-16期

    • 第2018-05-15期

    • 第2018-05-14期

    • 第2018-05-1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