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长治郊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有“章法”

  一步一脚印 一周一变化
  本报长治5月23日讯(记者 冯毅松 通讯员 赵志军 李艳)自长治市开展垃圾分类处理和循环利用工作以来,长治郊区全面动员、全员参与,一步一脚印,一周一变化,多力驱动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和循环利用工作,在市定5个试点单位的基础上,增加到19个试点单位。
  “三五”动员得民心,拉开工作序幕。在做好常规而有效的宣传动员的基础上,长治郊区创新举措,启动了“千名干部进万家”活动,实行了“五包五进五承诺”工作法。做到了9名区领导包乡镇、30名区直单位干部包社区(村)、30名乡镇干部包农村、45名社区(村)干部包小区(小组)、48名楼长(村民小组长)包住户;自觉深入试点社区(村)、企业、学校、家庭、单位推进工作;号召党员干部、工会会员、志愿者等带头承诺,赢得群众信任和支持。
  “三支队伍”齐上手,弘扬郊区精神。组建“志愿者队伍”“工青妇队伍”“五大员队伍”等三支队伍,深入试点单位等地开展面对面宣传、点对点讲解,用专业知识推进垃圾分类处置工作。
  “终端先行”走在前,扛起责任担当。在垃圾分类处置工作中,长治郊区将“终端先行”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投资5亿元的主城区生活垃圾焚烧无害化处理项目、投资2.3亿元的黄南污泥餐厨垃圾处理项目等在4月初全面开工建设,这批终端设施建设真正可将垃圾变废为宝,科学循环利用。
  “五环”紧扣保实效,探求创新路径。该区将试点单位创建工作纳入综合考评体系,以责任清单等形式予以明确分解。建成了“区政府、部门、乡镇、社区、农村、小区、小组、居民住户”五级考评体系,每月发布垃圾分类单位、小区“光荣榜”,上榜情况计入月考评得分,以严格的考核机制打造郊区品牌。
  截至目前,长治郊区推出了夜间错峰错时清运专线,试行生活垃圾网格化清运计量;先期投入100余万元,配备配发各类垃圾收集容器5000多个,购买和改装分类收集转运车6台,订购生活垃圾分类全智能机1套;进一步细化垃圾收集流程,首批配备楼长24名,“桶长”60名和站长(环保驿站)7名。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5-23期

  • 第2018-05-22期

  • 第2018-05-21期

  • 第2018-05-20期

  • 第2018-05-19期

  • 第2018-05-18期

  • 第2018-05-17期

  • 第2018-05-16期

  • 第2018-05-15期

  • 第2018-05-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