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综合新闻

小香包做成大买卖—— 夏县乡村致富带头人田亲带领农村妇女脱贫小记

  • 田亲(右二)正在和乡亲们一起编织香包。刘明坤 摄

  •   面对下岗失业,她不抱怨、不沮丧、不气馁,而是顺应时代潮流、坚定信念、勇于拼搏,在创业创新道路上,用小小香包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广阔天地,并带领农村留守妇女脱贫致富。她就是夏县嫘祖文化布艺有限公司总经理田亲。
      创业路上意志坚
      田亲原是县棉加厂的工人,下岗后回到家乡夏县尉郭乡中卫村。2008年端午节,田亲看到村里很多妇女、孩子身上都佩戴着各式各样的香包,看其小巧玲珑,嗅其香味扑鼻。于是,香包能否受到城里人的青睐,成为她昼思夜想的一个问题。
      她和丈夫商量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让自己的奶奶组织了村里几个年龄大的老人,带着她一起加工出了万余件香包。第二年端午节前,她和丈夫到西安康复路批发市场销售香包。可是没想到,西安与老家的习俗不同,香包无人问津,只好暂时积压。
      困难挫折吓不倒坚强人。西安没人买,他们便决定试着去联系外地客商。经过在西安开商铺的一位老乡介绍,他们认识了对香包有兴趣的一名甘肃客商,于是先给对方发了一批货。没想到只是几天的功夫,这位甘肃客商找上门来要向他们订货。就这样,首批1万多件香包一销而空,纯收入1万元,香包从此打开了销路。
      创新思路大发展
      销路打开后,数量、质量、创新是关键。田亲回到家乡,便办起了香包加工厂。从那时候起,一条忙时种地、闲时做香包,居家就业、居家创业的妇女致富路脱贫路就此铺就。订单由她下达,原料由她提供,产品她去推销,参与香包制作的妇女每人年收入至少6000元,真正打造了一个没有围墙的工厂。
      要发展就要改革,要改革就要创新。田亲遍访民间高手,外出拜师学艺,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让她们的产品集晋南古老刺绣、荷包、香囊与现代挂件等工艺美术元素于一身。慢慢地,香包订单数量不断增加,生产香包的家庭作坊也越来越多,公司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最初五六十个人的手工作坊,发展成全县800余人的加工基地,从单一产品发展到100余种不同样式,香包的品种也从简单的配饰延伸到手机、汽车、提包、节日挂件、工艺礼品等多种吉祥物挂件,产品既美观又时尚,畅销全国十多个省市,并出口美国、韩国、加拿大等国家,年产值达400万余元。
      创业就业再出发
      田亲,这位普通的下岗妇女,经过了近10年的不懈努力,使“小香包做成大产业,小商品走进大市场,小利润托起大民生”,得到了国家、省、市、县各级领导的肯定及社会各界的好评。
      面对耀眼的“光环”和令人艳羡的桂冠,田亲没有陶醉,没有止步。在去年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通过举办由夏县妇联牵头、嫘祖文化布艺有限公司配合的“巾帼脱贫行动”,该县对800余名贫困妇女、残疾群众进行了免费培训。
      通过举办手工艺香包技能培训班,很多农村留守妇女掌握了香包制作工艺,也加入到她的创业队伍中。嫘祖文化布艺有限公司负责承接订单、供应原料及产品回收等一条龙服务,从而解决了从业妇女的后顾之忧。
      一路走来,有艰辛更有收获,对公司的下一步发展,田亲信心十足:“我们打算建一个面积更大、设施更好的生产加工车间,在各乡镇成立香包加工长期培训机构,为广大妇女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在扶贫扶困上,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让香包成为我们夏县的一张名片,走得更远,让更多的妇女群众加入我们的创业队伍中来共同致富。”

    本报记者王蕾 通讯员裴旭薇 李关山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5-31期

    • 第2018-05-30期

    • 第2018-05-29期

    • 第2018-05-28期

    • 第2018-05-27期

    • 第2018-05-26期

    • 第2018-05-25期

    • 第2018-05-24期

    • 第2018-05-23期

    • 第2018-05-2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