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材虽矮,但浑身透着力量;眼睛虽小,但却炯炯有神;走路步伐不大,但每一步都很踏实……这是阳高县北徐屯乡南徐屯村精准贫困户孙志坚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5月29日上午,记者走进南徐屯村一户普通人家的院落。几株杏树、李树枝繁叶茂,一畦畦糯玉米苗竞相生长,院落东南角用水泥、砖、钢筋砌起的标准化猪圈,堪与人的住房比阔。
男主人在庭院锄着玉米苗,女主人在猪舍旁给小猪娃喂食,夫妻俩正忙得汗流浃背。
男主人就是孙志坚,今年60岁,出生时左手缺3个指头、右脚也缺3个脚趾。因父母早逝,家境贫寒,三十多岁才娶了媳妇。直至2014年,老孙仍是南徐屯村的特困户。
俗话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越穷,老孙越不想卖力干活,每年只种七八亩承包地,一家六口人只能混个肚儿圆。老孙一家懒懒散散、萎靡不振的样子,引起了县残联领导、蹲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的注意。帮扶干部通过反复入户座谈认为,老孙虽有残疾,但干农活还行。于是,大家把老孙作为该村扶志扶智的典型,从思想、政策、科技、信息等方面,重点帮扶老孙。
老孙计划种植玉米,乡村干部帮助选择优种,聘请专家上门技术指导。2017年,老孙6亩玉米收入7200元,纯收入4000元;乡里实施优质杂粮蔬菜提质增效种植项目,老孙踊跃报名,获得了补贴。连同粮补、煤补,又收入2000元;金融部门实施小额金融贷款项目,老孙第一家申请,当年分红3000元;养殖母猪、瘦肉猪,年收入4000多元。2017年,仅老孙老俩口,就收入1.3万元。
家风好惠及全家人。老孙两口子提振精神,迈开步子大干,深深影响了已成年的两个儿子。通过帮扶干部提供信息,双双外出打工,干得顺风顺水。大儿子孙鹏在北京搞销售,二儿子孙岭在苏州搞环保净化,两个儿子年纯收入3万元。2017年,老孙家总收入4.3万元,人均7000多元,一举脱贫。
“现在也不能算富裕,不过比过去强多了。人别懒,现在党的扶贫政策好,只要勤快点,挣钱动动脑筋,脱个贫太容易了!”说起脱贫致富的话题,老孙幸福满满。
这两三年,老孙家确实变了。现在,干部们一来,他就问有啥更好的致富门道。“这几天猪价低。”干部们通过咨询有关市场经纪人,向他建议:越是这种市场行情,越要入栏仔猪。
“俺觉得有道理,准备入栏百余头猪。”如今,一谈发展,老孙眉飞色舞。
本报记者 杨晓明 通讯员 孙展春 周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