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践行“两山理论”的右玉路径

  • 塞上绿洲。本报记者 刘成根 通讯员 辛泰 摄

  •   

    如何将“绿水青山”的环境优势,转化为建设“金山银山”的现实生产动力,右玉县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努力将“绿水青山”的环境优势,转化为建设“金山银山”的现实生产动力,这是右玉县的工作主题。
      6月4日,右玉县委书记吴秀玲对记者说:“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不动摇,以脱贫攻坚、旅游兴县‘两大战略’为引领,着力构建以生态文化旅游业为核心的绿色产业体系,变生态资本为经济资本,化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互相促进、同步提升,全力打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的示范区和推动绿色发展的先行区。”
      守牢生态底线增强绿色发展原动力
      荒山荒坡“大兵团”作战、旅游线路“集中”会战、乡镇农村“单兵”作战……在196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1万干部群众冒着初春乍暖还寒的天气,奋战在沟沟壑壑山山梁梁房前院后。这是记者在右玉看到的一幕。
      在这个近70年坚持不懈植树造林并孕育出右玉精神的神奇土地上,植树传承的可贵魅力让一路采访的记者感受到了无穷的激情和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对右玉精神作出的重要批示指示,更加坚定了右玉人民生态文明建设的豪情。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今年以来,右玉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发展全过程,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彰显右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鲜明特征和独特优势。
      大力度开展生态建设。今年,该县高标准实施荒山造林、公路沿线退耕地绿化、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等林业生态项目,完成大片造林10.24万亩,封山育林1.87万亩,通道绿化提升80.5公里,村庄绿化22个。为提升造林成活率,解决当前右玉县苗木销售困难问题,所有造林工程必须优先使用本地自产苗木。同时,紧紧抓住省、市支持该县建设优质沙棘基地的机遇,加快沙棘提质增效改造,年内完成低产低效沙棘林改造4万亩,栽植优种沙棘1.15万亩。扶持兴达种植合作社和鑫垚农牧合作社各新建500亩的经济林示范园。
      通过精准精细布局,推进国土绿化工程,营造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林,构建多功能的森林生态稳定系统,右玉县加快形成“养护绿水青山——转化绿水青山——共享绿水青山”的良性循环,构筑起护卫京津的绿色生态屏障。
      做强生态文章叫响文化旅游品牌
      千亩杏花竞相绽放,一片姹紫嫣红、生机勃勃的景象。4月19日,通往樊家窑旅游路两侧,停满了各式各样的私家轿车、旅游大巴。杏花林中游客人头攒动、络绎不绝。
      古朴宁静的樊家窑村,是绿树掩映中的世外桃源,隐隐约约像一个梦,赏心悦目的场面本身就是一道静谧的风景,与喧闹的城市形成天壤之别,激发起一种心驰神往的冲动,走进樊家窑,恍若翻开一沓厚重历史书卷,旧味古意浓郁似墨。
      行走在春日的塞上绿洲,尽收眼底的是春天的气息,满眼的绿色树林是别样的风景。春,最美不过是生命的复苏了。春风拂过,绿意无边,远山如黛,近处点翠。走进杀虎口风景旅游区,田园乡村风情扑面而来,回归田园,融入生态,把放松和享受寄托让人心醉的春。经过一冬的蛰伏,人们早已迫不及待,随时都会驻足与长城、古堡、古道、桥、古村、满岭杏花合影留念……
      “五一”小长假期间,在该县杀虎口、南山公园、铁山堡及右卫古城等景区景点,随处可见端着“长枪短炮”和背着画板的都市人,寻找着最原始的美丽、最生态的绿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断改善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右玉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提供了“美丽”资本,我省专门批准成立右玉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作为全省第一家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右玉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建设得到了省委的大力支持,专门制定出台了32条措施支持右玉绿色发展和开发区建设。在此基础上,朔州市政府也制定出台40条措施推进开发区建设。当前,右玉县按照杀虎口——右卫文化创意园、环县城生态产业园、苍头河湿地体验带三大功能区布局,坚持绿色发展不动摇,着力构建以生态文化旅游业为核心的绿色产业体系。开发区建设蹄疾步稳,扎实推进。
      今年以来,右玉县以杀虎口景区文化旅游、玉龙马产业园配套提升两个5亿元项目为牵引,加快项目引进、落地、建设步伐,打造一批精品旅游产品。紧扣省里作出的锻造“长城旅游板块”的战略部署,协助做好沿长城旅游路建设工程前期工作,规划建设从桦林山三十二长城到圣山的自行车环形赛道和步道,同步推进长城文明守望、长城生态绿化、长城沿线乡村环境整治、长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的实施,构建集观光、摄影、骑游、宿营于一体的长城沿线旅游观光带。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沿长城沿线布局一批长城人家、古堡人家、西口人家文化风情示范村,打造乡村旅游新业态;围绕打造晋蒙京冀生态后花园和避暑休闲养生首选地,吸引北京、太原、河北等周边游客来右玉休闲养生。
      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
      2017年2月,省委书记骆惠宁、省长楼阳生分别对支持右玉绿色发展作出重要批示,为该县发展指明了方向。
      右玉县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为载体,大力传承弘扬右玉精神,全力推动右玉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形成文化与旅游融汇互动、生态与产业一体发展、富民与强县同步推进的良好态势。
      从风灾重地,到新能源基地,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助推右玉生态工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十山九无头,狂风遍地走”。多少年来,右玉饱受风灾之苦,但长期以来,只是种树防风,未曾想到无中生有,向风要钱。右玉为全国少有的风口谷地,属风能资源最佳区,极具开发价值。
      2009年,投资近4亿元的右玉小五台风电厂开工建设,拉开了右玉清洁能源建设的大幕。多年间,右玉县吸引了包括国电、中广核、大唐在内的众多风电、光电开发企业投资开发清洁能源,全县经济“追风逐日”的步伐越走越快。目前全县清洁能源总装机容量达100万千瓦,成为山西省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
      今年,右玉县继续将清洁能源产业作为推进全县工业转型升级的支柱产业来抓,年内力争总投资32.63亿元的上海斯能威远10万千瓦、国电投高家堡10万千瓦、玉龙集团牛心堡三期9.95万千瓦和雷公山四期5万千瓦、大唐丁家窑二期5万千瓦5个风电项目,年内并网发电;同泉2.4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取得新进展。
      生态立县,绿色发展。凭借这样的发展理念,右玉人建起了一个颇具规模的清洁能源产业链,形成了绿色的“两区一带”:梁威生态产业园区、元堡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和一条环县城的清洁能源带。
      右玉县一边发展电子商务,通过网店、微博等不同形式的推荐,让更多的人关注右玉特产。一边大力发展物流运输业,把右玉的好产品便捷地运出去,实现电商+物流+企业的全链条、一体化发展,从而带动特色农副产品走向更远、更广的大市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今日右玉,在青山绿水之间趟出了一条富民强县绿色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刘成根 通讯员辛泰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6-08期

    • 第2018-06-07期

    • 第2018-06-06期

    • 第2018-06-05期

    • 第2018-06-04期

    • 第2018-06-03期

    • 第2018-06-02期

    • 第2018-06-01期

    • 第2018-05-31期

    • 第2018-05-3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