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6月8日电(记者周琳 姚玉洁)人工智能完整记录一头生猪一生的运动轨迹,没跑完200公里不许出栏;实时识别小猪进食情况、叫声,以便判断其健康程度……听起来“魔幻”的人工智能养猪,已经在我国部分养殖公司试用。
“我们和四川特驱集团合作的智能养猪方案,每头母猪每年可以多生三头小仔,死亡率同步降低3%。”近日,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在上海说,这得益于通过图像识别技术,为每一头生猪建立了档案。
据介绍,应用了智能技术和全天候的感知系统后,包括品种、天龄、体重、进食情况、运动频次、轨迹、免疫情况等“猪数据”都会被完整记录,并用于分析行为特征、料肉比等。同时结合声学特征和红外线测温技术,可通过猪的体温、咳嗽、叫声等判断猪是否患病,预警疫情。
目前,人工智能用于农业还存在不少挑战。不同于工业自动化程度,我国农业自动化、规模化程度都有很大提升空间,基础数据也比较薄弱。专家表示,期待能通过更多的应用,更好地改善我国养殖业的智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