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长治市郊区:由“工业大区”向“工业强区”奋力挺进

  在今年4月1日举行的长治市郊区召开2018年首批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推进会上,泰舸汽贸双创教育培训基地等13个涉及新兴产业、三产服务、生态保护与修复、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社会民生等多个领域,总投资为28.43亿元的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奠基,这是长治郊区落实省市“转型项目建设年”工作部署的具体体现,是加快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
  今年,郊区将实施八大类124个重点项目,总投资为723.59亿元,其中重点转型51个,总投资226亿元,这些项目的落地投产将为郊区从一个“工业大区”向“工业强区”的转变奠定坚实基础。
  “一年强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跨越”,这是郊区为打造“转型发展先行区”,从一个“工业大区”向“工业强区”奋力挺进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按照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务必求胜的工作要求,郊区将利用三年时间,通过转型项目建设持续发力,项目建设成效持续显现,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现代农业与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实质性转变,力争到2020年全区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0%以上,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60%以上,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0%,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5:57.5:40,从而走出郊区转型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
  2018年是转型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基础年,郊区大力开展转型项目建设年活动,转型项目建设方面,重点将抓好漳电2×100万千瓦“上大压小”、长治高测新型金刚石线、霍家1万吨聚苯硫醚和2万吨对二氯苯、万达广场等续建转型项目;推动首钢长钢垃圾焚烧发电、东明光伏单晶硅片二期等新上转型项目;推进“双创”基地建设,黄碾光伏产业孵化创业基地年内将引入1-3家光伏关联项目或高载能企业,山西长治鲲鹏双创基地年内将力争入驻加工制造企业30家,力争年内转型项目投资完成额达到全区投资完成总额的60%以上,为产业转型提供强有力的项目支撑。企业转型升级方面,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采取转让推出、整合重组等方式,对区内僵尸企业、关停企业、无效企业进行清退,实现腾笼换鸟,盘活企业闲置资源,为优质企业“拎包入驻”、低成本发展创造便捷条件;支持传统产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进行技术改造升级,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年内培育壮大3-5家转型发展的龙头和标杆企业。产业集群建设方面,做强做大新兴产业集群,努力打造全市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精细化工等产业,倾力打造精品服务产业,逐步形成优势互补、链条高端的产业集群整体优势。
  此外,在创新驱动能力提升方面,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确保政府科技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1.1%,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激发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积极性,确保企业研发经费达到当年销售收入的1.5%,加强产学研合作,在年内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拥有量、省级以上科技型企业均有较大幅度提升。在招商引资促转型方面,以传统产业为基础,重点谋划包装引进提升煤炭、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精细化和深加工类项目,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以黄碾光伏产业孵化创业基地为重点,谋划包装引进光伏发电相关产业项目;以环城区域为主战场,谋划包装引进电子商务、现代金融、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三产服务业和新兴产业项目;开展引才引智引资工程,创新思路,拓宽渠道,制定出台适合本区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积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发展战略,主推招商引资转型发展。
  在这张路线图和时间表上,2019年将是转型发展先行区建设强势推进、成效显现的一年,项目建设全线发力,创新驱动能力切实提升,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产业结构有效优化,发展动能切实转换,转型发展效果明显。
  到2020年,产业发展迈向更高端,拥有自主创新能力,部分产品掌握核心技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商贸等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形成规模,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带动经济社会大跨越、大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全面建成转型发展先行区。

本报记者冯毅松 通讯员李倩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6-09期

  • 第2018-06-08期

  • 第2018-06-07期

  • 第2018-06-06期

  • 第2018-06-05期

  • 第2018-06-04期

  • 第2018-06-03期

  • 第2018-06-02期

  • 第2018-06-01期

  • 第2018-05-3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