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吉县,果木葳蕤,空气中弥漫着浓郁芳香的“苹果味”,果农们正在果园精心管理,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有的在给苹果树拉枝整形、有的在果园铲除杂草、有的在给果树安装“诱虫带”物理防虫……
吉县地处吕梁山南端,介于北纬35度-36度之间,海拔高、温差大、光照足,特殊的地理区位优势正处于苹果最佳优生环境,所产的苹果果型端庄、色泽红润、营养丰富,Vc含量高出普通苹果1.3倍,含糖量高出4个百分点,碳水化合物检测高出普通苹果3倍,SOD、钾、锌、钙、硒,都明显高于普通苹果,同时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富含人体8种必需氨基酸中的7种,且均达到或超过国家质量标准。
今年3月下旬,首都金口消费联盟授予吉县苹果为“中国顶级优质苹果”,并成为首都金口消费的首选食品。
吉县苹果为何受消费者认可,吉县果树研究所所长窦兴华介绍:“近年来,我们围绕苹果产业提质升级,以科技推动为抓手,采取统一规划、统一打点、统一栽植、统一铺膜,年终验收的办法,从提高和保证产品质量上赢得了广大消费者认可。建立了专家库、技术组、指导队等89个苹果技术指导体系建设目标,聘请了梁俊、李夏鸣、马恩正、张玉清、闫广民、王秀军等国内知名果树专家对全县果园实行‘分片管理、层级负责、统一标准、精细操作、规范管理、有机发展’,全力打造吉县苹果‘绿色、天然、有机’品牌”。
在苹果产业的推动和带动下,该县涌现出一批靠苹果致富的果农代表,80%以上的农民都从事苹果生产,80%以上的农民经济来源靠的都是苹果。
2017年,该县东城乡果农冯晓林11亩果园收入12万元;吉昌镇果农史建国的果园,采用中央干高接换头做授粉枝,坐果率高达95%以上,果形端正,品质比往上年得到明显提高;车城乡果农葛建忠5.5亩20年生红富士果园,通过减密间伐,亩栽果树由220株变为120株,亩产5000斤直径80mm以上苹果比例达到了90%,无70毫米果,亩均收入14900元,总收入82000元。
目前,该县苹果已经奏响富民变奏曲,吉县苹果走出国门、走向国际高端水果市场,出口美国、澳大利亚、泰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全县苹果种植面积达到了28万亩,年产苹果22万吨,产值10亿元,带动8万果农年年增收,人均果品收入达万元以上。
同时,吉县引进了“蓬鲜红”新品种,配备“红嘎”授粉树,在该县车城乡桑村建设了600亩苹果幼树示范园区,积极构建和健全苹果生产技术示范带动体系。
2017年推广黑色地膜覆盖5万亩,指导完成减密间伐1.5万亩,推广人工授粉面积1000亩。
同时,还组织1000余箱蜜蜂在万亩苹果产业园区开展蜜蜂授粉,针对该县果树授粉不足的现状,采取高接换头授粉嫁接、无人机授粉和为新果园合理配置授粉树等技术手段,积极推广有机化生产,增强了苹果产业的发展后劲。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了400个,成立了吉县电商协会,累计发展电子商务21家。
本报记者王媛 通讯员闫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