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我省决战脱贫攻坚战役中,地方民营企业承担着怎样的责任?他们如何将公司经济效益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又如何处理企业与农民的关系?连日来,记者走进我省深度贫困县广灵,深入当地农业科技企业——广灵荞宝,试图寻找和发现这家企业在寻找地方特色、开发扶贫产业、搭建和谐农企关系、调动农民积极性方面的典型做法,探索企业如何实现与市场、社会、客户的良性互动,也希望能为更多企业提供借鉴。
6月12日,在广灵县作疃乡,60多岁的任志奎谈起了这几年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领着优质荞麦种子,用着免费有机化肥,也不用担心销路,种进去也不用怎么打理,可比种谷子黍子强得多!”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黑荞麦种植早已成为当地村民发家致富、贫困户脱贫奔小康的不二之选。对于他们来说,地处高寒地区,土地就是他们的穷根,种作物种不下去,只能种点灰荞麦、黍子,一亩地能打400斤荞麦都是不敢想象的事。
然而,十年前,在广灵县农业开发区园内,一家集科研、种植、加工、贸易于一体的杂粮综合利用及系列产品深加工企业的落户,让越来越多的农户和贫困户变不可能为可能。
任志奎给去年的收入算了一笔账:种了6亩黑荞麦,没有种子成本,化肥也是免费,还高于市场价的回收……单是种黑荞麦就收入四五千,对于这样的变化,任志奎感到特别满意,“黑荞麦现在对我们来说就是金宝宝,明年再和几个朋友一起扩大种植,争取种上个几百亩。”
成立于2008年11月的山西广灵荞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起步就是大手笔:积极开展与世界粮农组织、国际营养联合会、中国营养学会及国内知名院校的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以苦荞研发利用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山西省农科院为技术依托,特聘“中国苦荞之父”林汝法教授鼎力加盟,采取“公司+基地+农户”产供销深加工一条龙的发展模式。
今年是荞宝成立的第十个年头,公司始终坚持以公益助脱贫为己任,利用公司独有技术,改良种子、免费发放、技术指导、高价回收,帮助当地贫困村民脱贫。
大企业扎根贫困县,源于董事长马仙荷的温暖初心。“我是农民的孩子,要把根扎到农村去!”广灵荞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苦荞种植作为农民脱贫增收的产业依托,结合广灵县高寒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构建园区与农户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创造了具有荞宝特色的脱贫增收模式。
广灵县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其高寒的土质条件,制约着农民的收成。2011年,马仙荷牵头成立广灵县荞麦协会,致力于推广荞麦实用技术,开展教育培训,推动科学技术研究、技术服务、技术交流,让广灵县种植荞麦的农民接受到正确的、科学的种植与管理方法。
眼下,又到了荞麦种植的时节,村民们从荞宝厂房里兴高采烈地搬运着“黑丰一号”种子,领着省农科院专门培育的有机化肥。“种子也好,技术也有,每年的产量一点都不愁。”面对即将来临的忙碌,任志奎说话的嗓音都清凉了许多。
数据统计,广灵荞宝公司通过免费发放、免费培训,已与当地6个乡镇40多个村子签订合同,种植黑荞麦面积达到50000亩,其中有机黑苦荞达到5000亩。
“帮助村民脱贫的步伐一步都不能慢!要让贫穷老百姓早一天过上好日子!”不止如此,马仙荷还将她的朋友们也带来广灵,其中药材种植企业已于去年完成土地流转6100亩,高端菇类种植企业预计今年投资落地。
本报记者杨晓明 实习记者仝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