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让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早日脱贫——看平定县东回镇如何全力推进产业扶贫

  “我养了15箱天然蜜蜂,一年下来,共产蜜糖200多斤,平均每斤售价30元,全年收入达6000多元。”去年,平定县东回镇营庄村村民武来生在自家小院干起了养蜂事业,头一年就尝到了养蜜蜂脱贫致富的甜头。
  6月12日,68岁的武来生高兴地对记者说:“前些年,孩子们都在外面打工,家里只剩下我们老俩口,家中缺劳力、缺资金,日子过得比较拮据。2015年,我家被确定为贫困户,靠养蜂,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真是感谢党的好政策!近年来,村里结合‘一户一策’,免费为贫困户发放5箱蜂、25套蜂具,帮助我们通过养殖蜜蜂脱贫。目前,有30多个贫困户参与到养蜂行业。”
  东回镇是平定县的农业大镇,近年来,该镇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多措并举、创新模式,加快扶贫产业开发。2015年底,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村15个,贫困户1037户、2262人。
  在推进产业扶贫的过程中,东回镇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因地制宜,明确发展方向,多次邀请上级部门和有关专家对产业扶贫发展进行“把脉问诊”“开方取药”,组织贫困村的第一书记和两委主干,先后到盂县、郊区、河北井陉、晋中昔阳、临汾隰县、陕西袁家村等地考察学习。在此基础上,经过一对一的项目需求调查摸底,确立了杂粮、连翘、养蜂、养驴、笨鸡、乌鸡、藏黑猪等特色产业项目。
  后小川村盛川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宝珠,去年1月份从山东引进17头肉驴,前段时间陆续开始繁殖。目前,已达到30多头。市场上一头驴驹能卖6000多元,估计会有近20多万元销售收入。
  说到合作社的未来,李宝珠侃侃而谈,在产业扶贫过程中,东回镇坚持创新模式,强化经营管理,采取“行业协会+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村集体+农户”的产业运行模式,不断加强对村、企业、农户的指导与协调。2016年以来,前小川、后小川等15个村借助互助金平台,解决了80个贫困户缺资金的问题。发展经济一靠资金,二靠人才。东回镇“筑巢引凤”,引进了阳泉联合能投公司参与扶贫产业开发,一期工程投资500万元。南山村200头养猪场建成后,承包给懂管理、善经营的养殖大户,现已扩建为500头规模,每年上缴村集体1.5万元,以60%的价格为贫困户提供仔猪。
  东回镇还坚持多措并举,加快产业开发。2016年,朱峪、西川、白家掌三个村共同争取到经济林项目,集中连片发展雨露香梨430亩,并在幼苗期套种扫帚苗400余亩,每年可制作扫帚9万余把,年收入40多万元,户均增收800元。梨树3年后开花,可举办梨花摄影节,发展观光旅游,5年后进入盛果期,亩产量3000斤,年收入774万元。
  如今,三个村共同组建水上合作社,发展的雨露香梨和扫帚苗基地,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提供苗木供应、统一栽植维护、统一产品回收;南峪村通过帮扶单位的“牵线搭桥”,与平定农信帮科技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开发扶贫产业,公司负责产品销售,以及贫困户养牛工资和饲料、防疫用品等生产费用,村集体负责协调基建、养牛场管理等方面的事宜,每年抽取15%的利润分成……
  2017年,东回镇初步形成了多业并举、优势明显的扶贫产业格局,农林特产、加工制造、新能源产品有15类、28种,特色农牧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20万元,利润80万元,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元,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
  “挖穷根,奔富路,就要抓牢产业扶贫的‘牛鼻子’,更要用足用好扶贫政策,切实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抓强抓实产业发展,重点以种养殖业、乡村旅游、发展经济林等,全力推动东回镇脱贫攻坚,让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早日脱贫,早日实现致富梦。”东回镇党委书记王植彬对记者如是说。

本报记者 张文华 通讯员 王淑慧 王俊威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6-16期

  • 第2018-06-15期

  • 第2018-06-14期

  • 第2018-06-13期

  • 第2018-06-12期

  • 第2018-06-11期

  • 第2018-06-10期

  • 第2018-06-09期

  • 第2018-06-08期

  • 第2018-06-0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