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晋周刊

张鹿樵,用歌声传播中国文化

  随着灵动、优美的钢琴声响起,《大江东去》的歌声传到听众耳鼓,霎时,魔力般地吸引了听众的眼球和注意力,音乐厅安静如斯,只有歌声在回荡。今年4月,由“贝尔国际声乐大赛”组委会主办,主题为“悠悠中华情、欧洲万里行、一带一路歌、文化向前进”巡演活动在比利时拉开帷幕,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声乐教授张鹿樵应邀赴比利时、荷兰等国进行文化艺术交流,他以全中文美声唱法在布鲁塞尔(4月4日)和阿姆斯特丹(4月12日)举办的中国声乐作品个人独唱音乐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中国的音乐艺术、中国的文化。
  历史长歌篇章的《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气势恢弘,故乡恋歌篇章的《黄河梦》、《美丽的康定溜溜的城》婉转悠长,岁月如歌篇章的《怀念曲》、《岁月悠悠》可歌可泣,祖国颂歌篇章的《我和我的祖国》、《同一首歌》高亢激越,娴熟的歌唱技巧,流畅圆润的行腔,不仅准确地唱出了作品的意境和内涵,更向在场听众表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家国情怀。

几十年孜孜不倦追求音乐梦想


  张鹿樵早年师从声乐教育家、歌曲译配家邓映易教授;曾出版专业论著二十余部、发表论文十余篇;他是山西第一个到西方声乐发源地意大利学习声乐的声乐教授……
  任谁也想不到,张鹿樵踏进音乐的门槛花了八年。15岁时,张鹿樵怀揣一份简单的音乐梦想开始学习声乐。两年后高考恢复,大批文艺骨干和文艺积极分子投身到高考大军,张鹿樵也跻身其中。但那时他还是一个功底尚浅的声乐新兵,竞争者中高手如云,加上每年的招生名额非常少。张鹿樵这一考,就考了八年。
  或许从最开始走上音乐之路,“执着”二字便注定烙在了张鹿樵的艺术生涯中。从1988年毕业到现在,他一直在当学生,并在老师和学生的身份中不停转换。
  1992年,张鹿樵在太原师范学院从教四年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文艺助教进修班,在那一年学习中,经过恩师邓映易教授的推荐,张鹿樵结识了上海音乐学院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先生,建立了师生情谊。直到2002年,张鹿樵成为上海音乐学院周小燕歌剧中心的访问学者。2006年,得偿夙愿,张鹿樵前往意大利进行学习。那一年,他46岁。
  “其实,即使是现在,我还是需要不断地学习,通过项目引进国外歌唱家授课,做研究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今年已经58岁的张鹿樵的求学之路还未停止。

登上舞台是为了站好讲台


  3月28日,张鹿樵在赴欧洲巡演前曾对媒体记者有一番深情告白。他说:“我已经58岁了,不需要再为名为利,经过这么多年,我为自己的教学找到一把金钥匙,如果想要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就必须登上舞台。登上舞台是为了站好讲台,用我的歌声讲好中国故事。”
  张鹿樵称自己是“一根筋”,认准的事情不回头。他用了8年考学,用了14年准备出国,用了20年登上舞台,学习声乐至今43年。他说事业是一条“不归路”,只能顽强地走下去,坚定地走下去。他说,在意大利歌剧之乡的音乐家面前,自己还是个小学生,仍需要不断地学习、磨练。“因为美声在中国生根发芽不是一代人就可以完成的事儿,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张鹿樵的一生是非常幸运的,他遇到了声乐恩师邓映易教授、上海音乐学院周小燕教授和意大利著名的皮埃尔·米兰达·费拉罗声乐大师3位老师,他们直接给予了张鹿樵更多的人格力量,更先进的演唱技术。
  2008年,张鹿樵在意大利获得声乐硕士后毅然选择回国。他说自己的家在中国,学习意大利的文化和BelCanto(美声唱法)的精髓是为了把这些知识用到工作中去,用到提高中国声乐教学水平的实践中去。回国后,他接到了其他知名高校抛来的橄榄枝,房子备好了,收入翻番,安排家属,但他最终还是决定留在山西。他认为,一直以来,是太原师范学院培养了自己,不断地提供学习机会,这样离开就太不厚道了。
  张鹿樵回到学校后,一心一意扑到教学中,执着地寻找培育优秀声乐人才的更好方式。他带的研究生用3年时间学习了7年的课程;为了教给学生更多的“必杀技”,他选择在50多岁唱响一场又一场的音乐会,为此每天要花两三个小时坚持练习;他带着学生辗转世界各地参加国际声乐比赛及文化交流;他积极邀请意大利著名声乐教授在太原师范学院举办“意大利声乐艺术教学周”,开启了山西省国际音乐交流活动的新篇章。
  “一个好老师能改变人的一生,我非常幸运地遇到了三位老师,给了我最深的影响。”如今,张鹿樵又把3位恩师教授的演唱技术和自己半生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的学生。

用歌声将中国文化传播出去


  比利时当地时间4月4日晚,太原师范学院教授张鹿樵个人独唱音乐会《悠悠中华情》在布鲁塞尔举行。音乐会上,张鹿樵饱含深情的演唱,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和音乐同行的高度赞扬。
  目前国际声乐大赛公认的演唱语言是意大利语、德语、法语,全中文演唱独唱音乐会并参加赛事,非常少见。可以说,张鹿樵是以他的演唱功底和个人魅力,赢得了外国同行的认可和肯定。
  这一次张鹿樵应第10届贝尔国际声乐大赛组委会的邀请,赴比利时布鲁塞尔是去担任此届贝尔国际声乐大赛评委。其间,他不仅与欧洲同行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并在声乐大师班上指导了法国、西班牙等国学生的声乐课。
  “我们老师的独唱音乐会结束后,观众并不急着走,而是过来与张老师交流,并请求留下乐谱,他们说中国的歌声太好听了。”张鹿樵教授的研一学生巫秉政对记者说。
  我国从2014年开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以来,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渴望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文化,张鹿樵教授的全中文独唱音乐会用歌声将中国文化传播了出去。
  从2012年以来,张鹿樵主持了多项科研课题。山西省外国专家局2012年度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执行项目,《意大利艺术歌曲演唱探究》;山西省外国专家局2014年度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项目计划,《意大利声乐艺术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专家局2016年度教科文卫高端外国专家项目《意大利美声唱法在中国声乐作品中的应用》;山西省外国专家局2017年度教科文卫重点项目《西班牙艺术歌曲风格探究》;山西省外国专家局2018年度教科文卫重点项目《西洋声乐作品风格探究》。这些项目,给他创造了更多引进外国音乐家教学的机会,也增进了张鹿樵的个人影响力。
  2013年10月,张鹿樵应意大利帕尔玛音乐学院的邀请,赴意进行3个月的高级访问;2015年3月、2017年5月,两度赴米兰进行文化访问及学术交流;2017年3月、2018年4月,赴比利时布鲁塞尔担任贝尔国际声乐大赛评委,并兼任国际声乐大师班授课老师。
  张鹿樵有一个心愿,运用美声唱法演唱山西民歌,将华夏文化、三晋文化传播到国际音乐舞台上去。

本报首席记者 齐泽萍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6-16期

  • 第2018-06-15期

  • 第2018-06-14期

  • 第2018-06-13期

  • 第2018-06-12期

  • 第2018-06-11期

  • 第2018-06-10期

  • 第2018-06-09期

  • 第2018-06-08期

  • 第2018-06-0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