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调优种植业结构、做大饲草产业、建设草食畜生产基地、推进产业融合、促进绿色循环发展五大任务为抓手
6月21日,省政府办公厅公布《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建设2018年行动计划》,决定按照“草牧结合、农牧循环、生态有机”的总思路和“调结构、补短板、创品牌、上水平”的总方针,以调优种植业结构、做大饲草产业、建设草食畜生产基地、推进产业融合、促进绿色循环发展等五大任务为抓手,把地处晋北的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全力打造成中国北方农牧双赢的“样板区”。具体的路径是:
调优种植结构,做大饲草产业
把粮经饲比例调整到52:18:30,使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使全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这是省政府为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确定的2018年的奋斗目标。为此,示范区将在调优种植业结构,做大饲草产业两大任务上发力。
如何调优种植业结构呢?按照“三三制”要求,今年示范区要将饲草在粮经饲结构中的比例提高3个百分点。具体说,就是扩大优质饲草、杂粮和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确保种植青贮玉米、苜蓿、燕麦等优质饲草60万亩、杂粮杂豆400万亩、马铃薯突破200万亩、发展优势特色果品标准化生产基地5万亩、道地中药材10万亩、冷凉蔬菜2万亩。
为了做大饲草产业,示范区将推行“引草入田、粮草轮作”的模式,加强草业基地建设。通过实施“粮改饲”和建设优质饲草基地等措施,全年完成60万亩苜蓿、青贮玉米、燕麦草等优质饲草种植。同时,开展天然草地改良,对全区20万亩天然草地实施围栏育草,使草地盖度提高到70%以上,草地载畜量提高1%。实施饲草产业化工程,发展年加工能力在万吨的饲草加工企业10个。建立牧草生产全程机械化、集成化生产试验示范点,对牧草机械化生产和加工给予补助。
全力加快草食畜生产基地建设
作为示范区建设的五大重点任务之一,草食畜生产基地建设今年将全面提速。具体为:一是全力推进草食畜标准化生产,按照品种优良化、养殖设施化、饲养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的“五化”要求,建设50个草畜一体化示范场。在怀仁、应县等县建设5个年出栏50万只以上的肉羊育肥基地,重点推广“牧繁农育”的肉羊养殖模式。开展20个牛羊产品“三品一标”认证。二是加强牛羊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实施晋岚绒山羊育繁推一体化示范项目,改扩建晋岚绒山羊种羊场,建设10个肉羊、绒山羊良种扩繁场。三是强化科技支撑,加强雁门关示范区基层兽医站基础建设和畜牧兽医队伍建设,理顺基层兽医组织机构和防疫队伍管理体制。加快朔州生态畜牧研究院建设,构建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和农业产业技术联盟。每个市县要在牛羊舍饲育肥、养殖场环境控制、草食畜疫病防控、粪污无害化处理等方面至少推广1项新技术或新工艺。
推进产业融合和绿色循环发展
为了将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打造成“样板区”,今年示范区将把产业融合发展和绿色循环发展两项重点任务,作为区域发展的“重头戏”。
在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全区将依托雁门关示范区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资源丰厚的乡土文化,组织开展“农家乐”标准化建设,集中打造岚县土豆节、大同黄花节等乡村旅游品牌,以此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全区将加快构建区域农畜产品展示展销电子商务平台,在每市至少培育1个以上的本土电商,在县级建立运营中心,在乡镇建立运营站,在农村建立供销点,形成“互联网+三农”的农畜产品流通发展模式。
在绿色循环发展方面,立足资源保护、投入减量,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格局。重点是推广循环农业模式和建设10个绿色生态示范牧场。因地制宜推广“草-畜-田”“果-沼-畜”“粮-菌-畜”等生态循环模式。同时,加强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采取养殖场投入为主、政府适当支持、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运行模式,加大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全年完成200个建设任务,使区域内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
本报记者魏贵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