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创新:放飞庄稼人的增收梦想

  我省农民在种植结构、经营模式、发展理念上不断求新求变……
  晋南的六月,万木葱茏。在地处中条山腹地的夏县泗交镇王家河村,有一片茶园此时最美。那充满生机的沉睡了一冬的茶树醒来了,在枝头长吐出一片片嫩绿的新牙,那生机勃发的绿色,使整个茶园满眼绿色春意盎然。而伴随着令人心醉的绿色青翠欲滴的新绿,一丝丝清新的茶香在茶园四溢。
  山西自古不种茶,怎么在这里会冒出一片美丽的茶园呢?要说这事也不奇怪,这就是我省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创新。近年来,我省农民在种植结构、经营模式、发展理念上不断求新求变,靠创新不断扩宽增收渠道,靠创新放飞增收的梦想。

创新种植结构,以功能农产品赚大钱

  农家人靠土地“生金”,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自然是实现增收的重要途径。但是,如何才能让土地的产出效益大增呢?我省农民就在创新种植结构上下功夫,以发展功能农业为抓手,靠生产功能农产品谋求赚大钱。
  在夏县裴介镇姚村,有一个夏县山野钙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在领头人王慧芳的带领下,积极引进并大面积种植水果“钙王”——钙果,合作社流转农民土地1000亩,发展钙果育苗、种植。为了保障农民的收益,合作社不但带动农民搞好种植,而且还推出订单制,收购农民的产品。农民亩均收获钙果3000斤,每斤可卖1.5-5元(根据市场行情定价),这样就可以稳定获得几千元到万余元的收入。由于收入可观,目前已带动105户农民参与种植。不仅如此,合作社在搞好钙果种植的同时,还通过天津企业代加工的方式生产钙果果酱、果酒等功能性产品,销往北京、陕西、浙江等地,这样使钙果的亩均收益提高到15万元。
  夏县咱老家土特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一雄,带领社员大力发展富硒瓜果。由于“硒”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稀有元素,因此富硒西瓜作为功能农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孙一雄说,今年第一茬西瓜上市,每斤能卖到5元钱,价格是普通西瓜的好几倍,总算账每亩西瓜能收入2万元左右。

创新经营模式,农民种一份地赚两份钱

  新绛县是我省蔬菜生产大县。为了让农民通过种菜挣更多的钱,新绛县鹏翔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创新经营模式,让农民种一份地赚两份钱。
  公司在新绛县三泉镇卢家庄村集中连片流转了1060亩土地,主营设施蔬菜种植、销售和生猪的养殖、销售。具体的做法是:公司把农民的土地以每亩600元的价格流转回来,由公司统一建好温棚,然后返聘农民到公司的蔬菜种植基地承包种棚。这样一来,同样的一份地农民土地流转赚了一份租金,种植大棚又赚一份劳动力分红收入,种一份地就赚到了两份钱。关于劳动力分红收入是这样的:公司出棚,农民出力,生产资料公摊,销售毛收入减去生产成本,得到的纯利润双方五五分成。农民只要下辛苦把蔬菜种好,想赚钱就能赚到钱。目前,公司蔬菜种植基地已吸引200多农民加盟。同时,公司还实施“猪+沼+菜”循环经济生态种养模式,以节本增效为农民增收。他们把生产基地的次品果菜、采摘完果实的蔬菜秸秆等回收后,制成饲料喂猪,又把猪粪发酵后制成有机肥料替代化肥。这样总计能降低生产成本30%左右。
  公司负责人梁香龙说,在这种新的经营模式下,公司的重点是做好种苗、农资供应,统一标准生产,统一品牌销售等服务,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来增收致富。有个承包农户为给儿子娶媳妇欠下20万债,在基地承包了17个温棚,一年就赚了40万元,还完债还落下20万元。
  农民出力,生产资料公摊,销售毛收入减去生产成本,得到的纯利润双方五五分成。农民只要下辛苦把蔬菜种好,想赚钱就能赚到钱。目前,公司蔬菜种植基地已吸引200多农民加盟。同时,公司还实施“猪+沼+菜”循环经济生态种养模式,以节本增效为农民增收。他们把生产基地的次品果菜、采摘完果实的蔬菜秸秆等回收后,制成饲料喂猪,又把猪粪发酵后制成有机肥料替代化肥。这样总计能降低生产成本30%左右。

创新发展理念,以特色种植养殖来增收

  夏县南大里乡北大里村,在丁保虎的带动下创新农业发展理念,大力发展花卉产业。过去,农民觉得花花草草不起眼,想不到现在花卉成了增收的新途径。目前,村里发展金丝菊2000亩,玫瑰200亩,主要用于做花茶和花酱。生产的皇菊花茶,包装精美,每片花可卖8元左右,每亩收益在3000-5000元左右。然而,这还只是个开头,如果把花卉产业真正做好,那效益就不是论亩算,而是一平方米就能产生千元左右的收益。用南大里乡乡长赵爱芳的话说,花卉产业是新型产业,“钱景”远大。
  夏县泗交镇王家河村的厚民茶场,是开创山西种茶之先河。茶场从山东引进龙井43号试种成功后,流转王家河村山坡地500亩种茶。茶场的出现,不仅使山西结束了不种茶的历史,更重要的是为农民开辟了一片特色种植的新天地,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径。目前,茶场每亩能生产优质干茶60斤,按每斤1200元算,可实现亩均收益7.2万元。更令人欣喜的是,茶场已带动39户贫困农民实现增收。
  如果说,种花种茶等特色种植开创了农民增收的新门道,那么特色养殖同样为农民打开了增收的新途径。平陆县圣人涧镇计王村村主任杨昌业,主动寻求并大胆尝试特色养殖,为村里谋划新产业。他自费到陕北绥德等地考察蝎子养殖后,今年投资十几万元,流转农民土地10亩左右,搭建窝棚发展特色养殖业。目前,以2000元一斤的价格引入50斤蝎子种,开始试养。按照蝎子的养殖规律,第一年每只蝎子就可产50-80只幼蝎,到第三年可就出货。蝎子作为价格昂贵的中药材,收购价一般在每斤410元左右,以第三年出货老蝎子1500斤左右计算,就可获纯利达20万元。

本报记者 魏贵富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6-27期

  • 第2018-06-26期

  • 第2018-06-25期

  • 第2018-06-24期

  • 第2018-06-23期

  • 第2018-06-22期

  • 第2018-06-21期

  • 第2018-06-20期

  • 第2018-06-16期

  • 第2018-06-1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