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财经·综合

稳中向好,供求两旺——从就业指标看中国经济“含金量”

  从乡村到城市,从个人到社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备受社会关注的重点。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就业这一最大的民生发挥着经济发展压舱石的作用。
  更充分的就业印证经济稳定向好态势
  缝纫操作、制作渔具……安徽省灵璧县73个贫困村里近些年来建起了数家企业,厂房中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为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灵璧县通过建成“扶贫工厂”,引入劳动强度不大、劳动力需求旺盛的公司,送项目到村、送技能到人,目前已安置劳动力1833人,带动贫困人口就业929人,人均月工资达到1807元。
  灵璧县的发展只是今年我国就业市场不断向好的一个缩影。一组来自权威部门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613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14万人;5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8%,比去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一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9%,比去年同期下降0.08个百分点;一季度100个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求人倍率为1.23,意味着岗位需求数大于求职人数。
  比较充分的就业增长,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所在。
  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就业指标是一个滞后的指标,经济先期指标向好,后期就业指标也向好,可以印证我国经济处于不断稳定向好的态势中。
  “就业奇迹”缘何实现
  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劳动力供给仍处高位。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连续5年超过1300万人,今年前5个月提前完成半年目标任务。世界惊呼的“就业奇迹”是如何实现的?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认为,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加大,对就业有明显拉动作用。
  其次,经济结构的合理化调整,新动能、新产业的发展也为就业形势持续向好提供了“助推剂”。
  除此之外,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提高就业技能培训的次数和质量、拉动了就业数量,也为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提供了保障。“更好的岗位提供更高的工资水平,也要求从业人员拥有更高的技能水平,从而实现了就业的高质量发展。”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企业薪酬研究室主任刘军胜说。
  稳中向好也要居安思危
  稳中向好,供求两旺,1至5月持续向好的就业形势为完成全年就业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未来半年的发展中,也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从重点群体来看,今年大学生毕业人数约为820万人。从就业结构来看,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1.65亿,占就业人员(7.76亿)的21%,但高技能人才只有约4791万人,仅占就业人员的6%。
  “虽然总量和结构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足,但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技术工人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刘军胜表示,我国已明确提出要加强高技能领军人才的服务保障、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等。
  上下合力,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展望未来,就业这一民生压舱石将愈发坚实。

新华社记者叶昊鸣 齐中熙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6-30期

  • 第2018-06-29期

  • 第2018-06-28期

  • 第2018-06-27期

  • 第2018-06-26期

  • 第2018-06-25期

  • 第2018-06-24期

  • 第2018-06-23期

  • 第2018-06-22期

  • 第2018-06-2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