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财经院重大成果《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6次报告(总报告)》,从城市层面观察中国经济的时空变化及其未来走势,并有所发现:一是中西部头部城市崛起,南北分化加剧,以东中一体和一网五带为标志的中国经济空间新格局越发凸显;二是中部地区人口持续回流,东中一体趋势加强,“北雁南飞”成为新趋势,城市间人才争夺日趋激烈;三是成熟城市群内制造业向周边扩散,成长中城市群内制造业则向中心城市加速集聚,非城市群内城市产业结构趋于低端服务业化
中国正处在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中,截至2017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58.52%,城市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
一、城市视角下的中国经济格局:中西部核心城市崛起,南北分化加剧,以东中一体和一网五带为标志的中国经济空间新格局越发凸显
中西部核心城市通过经济内聚方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中西部城市如重庆、武汉、长沙、郑州、成都等在过去几年获得了快速发展,就2013年—2016年的GDP变动情况而言,重庆、成都、郑州、武汉、长沙、南昌等中西部核心城市的GDP分别增长40.16%、33.60%、30.83%、31.61%、30.80%、0.54%,远高于所在城市群非核心城市的增速,同时也要高于东部七个城市群内所有城市的平均增速(27%),说明目前中西部城市群正处于成长阶段,城市群内资源要素正向核心城市集聚。
从空间上来看,中国城市GDP增速整体呈现“南高北低”态势。北方的京津冀城市群、哈长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的GDP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9.82%、3.6%、-29.95%、15.24%、22.95%、18.5%,南方的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的GDP平均增长率则分别为27.58%、28.04%、24.99%、26.43%、28.96%、31.34%,平均增长率普遍高于北方各个城市群,南方平均增长率最低的成渝城市群都要高于北方平均增长率最高的中原城市群,可见南北经济增长分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从城市的视角看,中国正在逐渐形成以多中心群网化城市群体系为支撑的“一网五带”巨手型经济空间新格局:东部地区及其近邻的中部地区构成的区域,北至京呼线、东南临海、西抵东经110度经线附近山区绵延带的网络状城市体系,将聚合成“一网”;
这五个城市发展带主要包括:
一是东北沿京哈线城市发展带,以京哈线为发展主轴,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为中心城市,依托辽中南城市群和哈长城市群。
二是西北沿陇海—兰新线城市发展带,以陇海—兰新线为西北地区的发展主轴,联动关中城市群、兰西城市群、宁夏沿黄河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
三是西线沿长江上游城市发展带,依托成渝双核横跨四川盆地,向西沿陆桥通道直抵拉萨,形成长江经济带的延长线。
四是西南沿沪昆线西段城市发展带,依托湘黔铁路和贵昆铁路由湖南延伸至云贵地区,联动贵阳、昆明两大区域中心城市,通过东中部发达的城市网络体系辐射带动黔中城市群和滇中城市群。
五是南线沿南城市发展带,从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段起点,以海峡西岸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带动北部湾城市群和琼海城市群。
东中部城市群的GDP占全国GDP比重近年来一直维持在70%上下,东中部地区已然成为一只网络状的“巨手”,正在托起中国经济的明天。与此同时,中部城市群的GDP占全国比重近年来虽稍有下降,但一直维持在17%左右,而中部地区所有城市的GDP占比则在22%上下,由此可以看出,中部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二、城市视角下的中国人口流动:中部地区人口持续回流,东中一体趋势加强,“北雁南飞”成为新趋势,城市间人才争夺日趋激烈
从区域角度看,中西部地区经济改善带来人口回流,人口流入态势日益明显,特别是城市群中心城市人口持续流入。从人口分布的角度来看,东中一体的趋势日益明晰。伴随着中部地区人口的持续流入,中部地区人口占全国的比重也有所回升,2016年中部地区人口占全国比重为25.73%,与2015年的25.7%相比略有回升,如果将东中部地区的人口加总,其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更是达到63%。由此可知,东中部地区已经成为中国人口的主要承载地,东中一体的趋势也越加明晰。
城市等级越高的城市,人口集聚能力越强。由于不同等级城市所拥有的行政资源不同,处于高等级地位的城市凭借庞大的行政资源正在集聚大量人口,而处于较低等级的城市由于手中掌握的资源有限,对人口尤其是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较为欠缺,由此导致不同城市之间的分化加剧,这一现象在中西部地区更加明显。
“北雁南飞”成为新一轮人口流动的标志性趋势。根据2017年末常住人口数据,南方省份人口持续净流入。在30个已经公布数据的省份(除云南外)中,广东、浙江、安徽三省的增量位居前三位,这三个省均为南方省份。在人口增量超过30万的11个省份中,除山东、河北和新疆3个北方省份以外,其余8个均来自南方。与此同时,北方地区的人口则在持续净流出,并且范围有所扩大。在六个出现常住人口负增长的省份中,京津沪三大直辖市由于人口规模控制而出现下降,另外三个则分别是吉林、黑龙江和辽宁,均来自东北地区,并且延续了多年人口流出的趋势。
本轮人才争夺由新一线城市最先发起,主要瞄准本科以上高校毕业生。进入2017年,伴随着新一线城市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其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原来的人才流失现象成为阻碍发展的最大障碍。从2016年第4季度至2018年第1季度,人才净流入率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主要是积极招揽人才的新一线城市,其中,杭州的人才净流入率最高,属于第一阵营。其次是长沙、成都、武汉、深圳、西安等城市,属于第二阵营。青岛、南京、郑州、合肥、上海属于第三阵营。北京、重庆、广州、苏州则属于第四阵营。
三、城市视角下的中国产业迁移:成熟城市群内制造业向周边扩散,成长中城市群内制造业则向中心城市加速集聚,非城市群内城市产业结构趋于低端服务业化
伴随着世界经济深入调整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乃至全球产业的空间布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浪潮正在汹涌而来。一方面,为挽救经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计划,吸引相关高端制造业向本土回流,另一方面,在要素成本不断增加的压力下,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大量制造业、服务业企业已经或正在向中国内地以及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更加低廉的周边国家转移。对于中国内部的产业转移,基本上可以从城市群内部、城市群之间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由于不同城市群发展阶段不一致,成熟度也不同,使得不同城市群在产业结构空间重构方面表现出一定差异性。一方面,成熟城市群内中心城市的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加,正在迈向消费型社会,对本区域内的经济拉动作用较为明显,但是其制造业比重有所下降,出现“去制造业”现象。
另一方面,成熟城市群内中心城市产业结构率先升级,呈现服务业快速发展趋势;成熟城市群内大部分非中心城市的制造业区位商有所上升;成长中城市群中心城市制造业持续流入,制造业区位商不断提升;成长中城市群内非中心城市去制造业现象比较明显,制造业逐步向中心城市集聚。
(据《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