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每一名贫困户至少都有一个产业载体
六月的天刚蒙蒙亮,吉县阳丰苹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朱爱民就安排合作社植保专业队员拉上多功能喷雾机到了贫困户于彦平的果园。于彦平由于交通事故造成高位瘫痪,阳丰苹果合作社主动承接了他家10亩果园的修剪、打药、施肥等活计,并垫付农资成本,免收人工费用。2017年,合作社收购了于彦平家产的3万多斤苹果,仅苹果收入就达8万余元,他家也顺利地脱了贫。像他这样的贫困户,阳丰合作社共包扶了41户。
科学分析自然优势,确保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个产业载体
脱贫攻坚号角吹响以来,吉县建档立卡的10246户贫困家庭至少都有了一个脱贫的产业载体,都与至少一个市场经济主体相关联。三年多来,吉县坚持以“1+X”产业全覆盖做为脱贫攻坚的强力支撑,推动全县6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实现减贫28219人,贫困发生率降为0.32%。吉县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产业发展的贡献额度居功至首。
科学分析所属区域的自然优势,着力挖掘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吉县在实施“红色苹果、绿色生态、黄色瀑布”三色品牌战略的同时,打造了“1+X”产业扶贫新格局。
以苹果为主导,着力解决80%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所谓“1”,就是吉县引以为豪的苹果产业。经过30年的发展,吉县已发展苹果28万亩,年产22万吨,产值近10亿元,带动8万农民增收致富,被誉为“中国苹果之乡”,苹果已成为吉县对外的一张“靓丽名片”。吉县充分考虑贫困户在劳力、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困难,整合涉农资金,改善生产条件,支持和鼓励拥有果园的贫困户以果园流转、入股和合作等形式,参加各类苹果合作社,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金融企业在物资服务、技术培训、果品营销、金融服务等方面全方位予以带动和帮扶,让2.3万余贫困人口脱了贫,占到了全县脱贫人口总数的80%以上。
东城乡沟南村党员冯一民牵头成立了益民合作社,积极帮助贫困户销售苹果三百余万公斤。朝晖有机苹果专业合作社实行订单农业,建起3000亩有机苹果基地,把贫困农户的果园整合其中,带领果农发展有机苹果增收致富。同时,吉县大力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扶持恒丰公司、阳丰苹果专业合作社等经济体组建果树修剪、打药专业队,为缺乏劳动力的贫困户提供各类服务,解除了贫困户的后顾之忧。
以其他特色产业为补充有效拓宽百姓增收脱贫门路
所谓“X”,就是吉县其他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多元发展,有效拓宽群众增收脱贫致富的新门路,着力解决了全县剩余20%贫困户的脱贫问题。
依托“黄色瀑布”,引导农民因地制宜,挣上“旅游钱”。组织壶口、人祖山周边建档立卡户800余人从事景区服务工作。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举办“春华秋实”全域旅游系列活动,各乡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1008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依重“绿色生态”,带动农民自食其力,吃上“生态饭”。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聘护林员448人,组建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11个,吸纳建档立卡户452人,累计完成造林绿化9.79万亩,带动脱贫近4000人;累计实施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工程36000亩,带动3310户、9800人增加收入;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1.8万亩,带动495户、1582人增加收入。
依靠“特色产业”,鼓励农民各显其能,念好“致富经”。吉县在东部川地种植蔬菜、小杂粮等,在西部沿黄乡镇种植花椒、核桃等,全县发展特色种植6.5万亩,带动脱贫6580余人;发展各类畜禽养殖36万余头(只),带动脱贫150余人。
依重“光伏扶贫”,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加上“双保险”。推进79个行政村实现100KW村级光伏发电站“全覆盖”,60%的发电收益用于建档立卡人口。截止到2018年4月底,已累计发电747万度,结算电费285余万元,300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得到了收益和救助;建成了大型地面光伏电站40MW,年上缴扶贫专项资金4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并通过流转土地1570亩,每年获得租赁收益109.9万元,带动脱贫4740人。同时,9MW的多村联建光伏电站项目正在加紧实施。
在“1+X”的产业体系支撑下,在“三色”品牌的带动下,吉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3978元增长到2017年的5211元,年均增长9.42%。产业的全覆盖、高效益从根本上保障了群众脱贫有基础,致富有抓手。
本报记者 王媛 通讯员 王彦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