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顺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纪实
渠相连、路相通、林成网、旱能浇、涝能排……如今,一幅山地旱塬改水地的样板工程风景画,在浊漳河沿岸展现得淋漓尽致。综合开发实施的水利工程,如长龙在崇山峻岭中蜿蜒;农民驾驶着农用车穿梭在田间地头……
结缘“农发工程”
平顺县地处山西东南部,太行山南端,境内东南高西北低,是典型的丘陵山区,浊漳河穿境而过,养育了沿岸三个乡镇,71个行政村,3.1万口人,被称作平顺的“母亲河”。上世纪70年代,平顺举全县之力,历时三年硬是在悬崖峭壁上修凿了一条长54.6千米,宽2.5米的战备渠,用来灌溉农田,有效缓解浊漳河沿岸农民靠天吃饭的困局。
2014年,平顺县申请进入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县,由于浊漳河沿岸大部分行政村水利工程年久失修,难以发挥水利灌溉作用。加上农民采用战备渠大水漫灌,水资源浪费严重,已经满足不了现代农业节水增粮发展的需求。按照国家对农业综合开发县“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建设农作物高标准产量田,实施水利措施以地表水为主”的要求。平顺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组因地制宜,聘请专家实地考察,反复论证,决定未来五年在浊漳河沿岸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逐步恢复农作物两年三作,产量明显提高,力争建设丘陵山区山地旱塬改水地的样板工程。工程实施四年来,共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1.71万亩,涉及3个乡镇,15个行政村。
勇于奉献的团队
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常年累月奔波在田间地头,行走在乡间小道、吃住在施工一线,从不叫苦、从不喊累;他们初心不忘、牢记使命、砥砺前行、衷心不改,为的就是这一方热土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美丽。
为了保证项目建设最大限度地贴近实际,他们走村串户听民意,集思广益谋规划,以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小组会议等形式,广泛征求和听取村民的意见,并将意见建议进行认真汇总整理,作为项目规划设计的参考。
规划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是项目发挥效益的前提。农发办聘请相关专家、技术人员多次实地勘察调研,充分论证,在掌握详实资料的基础上,按照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的要求,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
农发办的团队成员,在工地吃住,那是十有八九的事情,他们严格按照项目批复实施,从源头上把关,严把工程材料的购进,对工程的实施全程跟踪,严卡工程施工节点,要求省派总监、驻县监理按时到岗,发挥出监理的应有作用,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数量。并要求施工队、监理方要做好平时施工日志、监理日志的记录及影像图片资料,通过软件资料全面反映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的全过程。
百姓的心声
不浪费一分钱,把国家的财政资金用到需要的地方去,有力监督高效运转,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效益,确保每一项民生工程都要让老百姓从中得到真正的实惠,他们付出了艰辛,收获了希望。
王曲村村民常秋季说,过去浊漳河沿岸十年九旱,老百姓靠天吃饭,遇到大旱年作物收成难以确保。现在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的实施让老百姓吃了定心丸,即便是大旱之年,利用水利工程浇上一次地,作物就可以确保丰收,一亩地产量可以达到1000斤以上。
湾里村支部副书记申建忠逢人就说,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的实施,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经济效益。过去一亩小麦需要四五个劳力一天才能收割完,现在田间道路通畅循环,大中型农用机械可以进到田间地头,一亩小麦最多也就是1个小时就全部收种完毕。农业耕作高效运转,把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繁琐劳动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外出务工增加农收入。
四年来,土地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共投入资金2447.5万元。新增灌溉面积0.89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46万亩,新增粮食4358吨,干果90吨、花椒芽菜108吨,直接受益农户4483户,12605人,项目区农民纯收入增加总额576.3万元,人均纯收入净增457元。
行走在风景如画的浊漳河畔,看着农发工程给农民带来的丰收喜悦,作为长期奋斗在工作一线的平顺县农发工作人员倍感自豪。任重道远酬壮志,奋发有为正当时。展望未来,新时代、新起点、新常态下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任务更加艰巨,使命更加光荣。平顺“农发人”表示,将不辱使命,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劳模精神,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为载体,以乡、村全面振兴为目标,全力开创农发工作新局面,努力在太行水乡、青羊大地描绘出一幅壮美画卷。
本报记者冯毅松 通讯员蒋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