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玉县从“树木”到“树人”的升华
编者按: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教育这项民生工程越来越受到严峻的挑战,一些教育欠发达地区更是深深地被如何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问题困扰着……
地处我省北部边陲,人口只有11.5万人的国家级贫困县——右玉县,就是其中之一。面对困境,2016年,该县县委、县政府在全方位审视传统教育发展格局的种种弊端后,果断地提出了以改革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和“教育振兴计划”,并组织全县上下从实行中学集团化办学、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诸方面展开了全面突围。
2018年,右玉县高考、中考大捷。特别是高考,全县唯一的一所高中——右玉一中在参考人数减少213人的情况下,实现了三大突破:一是优生创新高。600分以上6人,其中该校228班学生胡宇强以653分创造了建校以来的最好成绩,已被清华大学录取。文史、理工类一本达线43人,比2017年增加17人。其中应届生41人,比2017年增加20人,增长了95.24%。二是达线实现了新跨越。文史、理工类二本B类以上达线总人数为196人,比2017年(154人)增加42人,增长了27.3%。应届生二本B类以上达线146人,比2017年(107人)增加39人,增长了36.5%。三是“低进高出”新突破。应届生中考成绩500分以下的学生,高考达二本B类以上12人,其中2人入学中考成绩在400分以下。
目前,虽然他们的目标还没有完全实现,但我们还是从中看到了右玉教育事业发展的希望和曙光。短短的三年时间,右玉教育就能取得如此喜人的成绩,实属不易。缘由何在?这也值得其他教育欠发达地区借鉴和深思。
七月的右玉,绿海荡漾、满目苍翠,几十万亩油菜花竞相绽放,美得让人心醉。站在一望无垠的油菜花田,置身于绿色海洋里,徐徐微风拂面,携来阵阵花香,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就在这块近70年坚持不懈植树造林,让风沙成患的不毛之地,变成了一个冉冉升起的“塞上绿洲”,同时孕育形成宝贵右玉精神的热土上,如今正经历着一场从“树木”到“树人”的嬗变。
随着2018年高考成绩的揭晓,右玉县教育部门及时发布了该县高考大捷创造佳绩的消息:全县高考文史、理工类考生(含艺体类考生)二本B类以上达线总人数226人;右玉一中文史、理工类考生(不含艺体类考生)二本B类以上达线196人,其中228班学生胡宇强以653分创造了建校以来的最好成绩。
成绩一公布,全县人民沸腾了。
“我的家乡,美丽的右玉,教育步步高升。”
“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感谢所有老师努力付出!赞叹所有学子自强不息!家乡越来越好,右玉一中止于至善!”
“厉害了我的右玉一中,有考上清华的了,棒棒滴!”
“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右玉精神在右玉的新时代体现。”
……
在街头巷尾,茶余饭后,抑或是微博微信客户端上,不论是男女老少,还是关心关注右玉的,大家议论最多的就是右玉一中和右玉教育的变化。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那么右玉教育缘何在这么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取得如此喜人的成绩呢?
立足长远 迎难而上 启动教育振兴计划
从一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今年高考,右玉一中在参考人数减少213人的情况下,实现了三大突破:一是优生创新高。600分以上6人,其中胡宇强同学已被清华大学录取。文史、理工类一本达线43人,比2017年增加17人。其中应届生41人,比2017年增加20人。二是达线实现了新跨越。文史、理工类二本B类以上达线总人数为196人,比2017年(154人)增加42人。应届生二本B类以上达线146人,比2017年(107人)增加39人。三是“低进高出”新突破。应届生中考成绩500分以下13人,400分以下2人,今年2人达一本线,13人达二本线。
对于教育发达地区来说,取得这样的成绩也许并不算什么,可是对于这个国家级贫困县,这个优质生源大量外流的教育穷县来说,实属不易。
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老百姓,为了能够让孩子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为了让孩子能够摆脱贫困,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修路、建学校、争取项目资金改善办学条件,然而教育质量却始终跟不上周边县区的水平。能让孩子考上二本以上的院校,成为了老百姓一个亘古不变的梦想。然而,能够实现梦想的孩子屈指可数。孩子的父母着急,学校的老师着急,党委、政府更着急。
经济发展,教育先行。教育成为这块贫瘠土地上的老百姓长久以来的心病。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群众期待,社会关注,既是老百姓的追求,也是县委、县政府的追求。”
基于这样的认识,右玉县提出举全县之力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战略决策。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全县人民对教育的期望和要求仍有不小的差距,以至于在右玉这个小县城出现了严重的择校“潮流”,大部分高中、初中甚至是小学的优质生源外流,全县教育面临严峻形势。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那么如何才能突破教育停滞不前的瓶颈,让教育质量得到大的提升?右玉的决策者思索着、探寻着……
“右玉是孕育右玉精神的地方,近70年改善生态的斗争,我们换来了前所未有的宜居生存环境,习总书记对右玉精神五次批示指示,给予右玉人民最大的肯定和鼓舞。”县委书记吴秀玲铿锵有力,“如果我们不抓教育,右玉将在绿色的生存环境中丧失奋进的源泉;如果我们不抓教育改革,右玉将消失在历史浩浩前行的文化洪流中。没有文化的人民是愚钝的,失去优质教育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再好的环境也会因为没有文化滋养而失去灵魂,右玉精神将无以传承。”
2016年初,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班子审时度势,迎难而上,本着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着眼于全县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和质量提升,响亮地提出了“教育振兴计划”,并出台《右玉县教育振兴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1年)》。
既然改革已经迫在眉睫,那么从何入手?突破口又在哪?作为全县唯一的高中,办好右玉一中至关重要。
“要拿出蚂蚁啃骨头的韧劲,像咱们近70年植树造林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教育振兴,真正给咱右玉百姓一个交代。”县长王志坚掷地有声。
2016年上半年,县里的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几下忻州,诚挚邀请全国知名校长——原忻州一中校长冯贵耀出任右玉一中校长。
功夫不负有心人。右玉县委、县政府班子抓教育的决心,以及右玉人民对教育的期盼深深地打动着这位刚刚退下来的名校长。
2016年7月29日,一个全县人民群众期盼已久、异常关注的消息迅速传遍整个塞上绿洲:冯贵耀校长正式走马上任右玉一中校长。
这让右玉的老百姓看到了希望,也让右玉一中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的办学思路、教育行为、管理风格对学校产生直接的全局性影响。
为进一步巩固扩大右玉一中改革成果,引领带动初中教育管理创新和质量提升,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从2017年春季学期起,右玉县正式启动中学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以高初中集团化办学、一体化管理为基本形式,以右玉一中为核心和龙头,组建了右玉一中、二中、三中“三校一体、集团运行、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中学教育集团”。
2017年3月14日,县长王志坚专门召开一中、二中、三中集团化办学改革启动暨中学教育集团成立大会,正式宣布冯贵耀任全县中学教育集团校长,并颁发了聘书。
与此同时,为了确保教育改革顺利进行,全面实现教育振兴目标,右玉县成立了由县长亲自挂帅、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的工作领导组。领导组经常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右玉县还要求四大班子领导定期不定期到学校现场办公检查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2018年,中学教育集团秉承“管理立校、教改强校、文化兴校”的办学理念,继续坚持学校的核心工作在于教学,教学的核心工作在于课堂,不折不扣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实施“三环节一跟进”课改模式,坚持听评课常态化,将教学的每一个细小环节都盯紧抓实,稳扎稳打,在看似波澜不惊、平淡无奇的日常教学中,日益夯实基础,始终如一的坚持、坚守,赢得了群众点赞。
管理立校 制度先行 打造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草长莺飞,绿树成荫。走进右玉中学教育集团高中、初中部,花园式的校园,给人一种心旷神怡之感。现代化教学设备齐全,多媒体教室、各类功能室,应有尽有。
教室、办公室、走廊甚至操场,随处可见学生们围着老师提问的场景,现场气氛热烈,老师耐心地为每一位同学点拨解惑;
评课室里,校长、教研主任、年级主任、任课老师围坐一起,针对当天所听课堂的感观、目标达成、问题生成等积极展开讨论探究;
教师宿舍,深夜十二点,灯依然亮着,老师们正在认真备课;
国旗广场,挺拔的站姿、快速有序的集合,两千多人的课间操方阵整齐划一、横竖成行、斜排成线,成为学校一道亮丽风景线;
……
教育发展不仅要有标准化校园、有高规格设施,更要有精细化的管理、高效的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早日实现教育振兴,才能有教育的全面发展。
“管理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本保障,是一所学校走向成功的动力源泉。在管理上,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冯贵耀有着自己的见解,“当全校师生把‘要我好’变成‘我要好’的时候,便是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之际。”
“到岗时间比我们早,吃饭比我们晚,放学后,还要亲自查看学生就寝情况,冯校长和蒋校长的敬业,让我们年轻人都自愧不如。”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老师们表达最多的是对冯贵耀校长和蒋石文校长的敬佩之情。
2016年,右玉一中开始推行听课、评课机制,配备了专业的听课系统,通过监控画面可随机点击任一学科、任一年级、任一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况,无需走进教室。
“听课是随机的,任课老师不知道是听谁的课,这样让大家感觉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都必须精心备课。备课还要充分考虑学生困惑之所在,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教研室主任吕江宽介绍。
“每天六节课,冯校长最少听四节,下午还要抽出两小时评课。校长这么认真,我们更应该加倍努力。”英语教师田蕊告诉记者。据悉,仅上一学年,冯贵耀就听了800多节课。他用行动为全校师生做着表率,而他的敬业精神感动并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管理立校,制度先行。2016年下半年,右玉一中开始推行新的绩效考核制度和评价机制,一切以成绩为准,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劣者淘汰,让教师充分感受到了获得感和幸福感,切实增强了他们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爷爷,爸爸妈妈怎么还不来,我好难受啊!”
“奶奶,爸爸妈妈是不是不要我了?”
听到一个4岁的小朋友说着这样的话,让每一位做父母的听了都会情不自禁地落泪。
2017年12月5日,大同第一人民医院516病房,已经生病住院好几天的小皞皞用稚嫩的话问爷爷奶奶。
右玉一中249班教室里,董晓红正在抑扬顿挫地授课。而在另一个教室,汤海蛟也在慷慨激昂。
儿子已经病了好几天了,但他们仍然坚守在岗位上,这已经是第二次了。
我们被老师们的敬业精神感动着,同时,他们也感动着每一位学生。
“我们把孙慧老师叫孙妈妈,她教我们知识,还教我们如何长大。”赵亮激动地说,“她用自己的工资给我们买东西,夏天担心我们中暑,中午还会悄悄地给我们打扫教室。”
“孙老师就是孙妈妈,我生病了,她给我买药、打饭,还一直陪着我……”常宇翔哭着说。
如今,能者多劳多得、庸者少劳少得已经成为中学教育集团新制度管理下的新常态,全体教师都铆足了劲争优。
每周一次升国旗仪式、班会;每天早操、课间操、晨会;课前十分钟、课间操前几分钟诵读、记忆……积极引导学生以崭新的精神面貌、高涨的学习热情、强烈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迎接各种挑战。让每个孩子都能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课前预习的习惯、专心听课的习惯、多思善问的习惯、上课记笔记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和事事有条理的习惯,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是对全体师生的要求。
“我们每个班都建立了问题集体评议制,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到班级日常管理中,展现自我,我们更自信了。”刚参加完高考的226班班长王志恒说。
如今的教育集团,学生管理不仅局限于政教处、班主任和任科教师,学生也参与其中,实现了全程、全员、全方位管理。
此外,学校以体验教育为途径,开展了红色歌曲合唱、广播操、内务整理、古诗歌背诵比赛,参观右玉精神展览馆、绿化丰碑、右玉精神主题艺术馆等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改强校 久久为功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学校工作的中心是教学,课堂始终是学生发展的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而教学质量提升的根本在于课堂教学改革。
“要树立‘大课堂’意识”,刚上任不久,冯贵耀就响亮地提出了这一观点。学习的过程不能仅靠课堂短短的45分钟,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练习都是保障一节课高效的重要构成。他的口头禅就是:工作做的再细一点儿,一定要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
2016年秋季开学,右玉一中就开始推行“三环节一跟进”教改模式。“三环节”就是师生在学、讲、练三环节中互动,努力实现教学全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一跟进”就是在三环节中,每一位老师从所教班的优中差三个层次各选6名学生作为跟进对象,课上课下全程努力跟进。“‘三环节’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共性问题,‘一跟进’解决个性问题,照顾差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有所进步。”吕江宽告诉记者。“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全程跟进、交流互动把控学情,完成既定目标,实现高效。”
新教改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线教学的生物课教师张丽娟深有感触:“为了课堂教学有针对性,我得把作业带回家去批阅,时刻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动态。”
像张老师这样加班加点备课、批阅作业、对接学生的教师还有很多,“关注每一节课堂,跟进每一名学生”在中学教育集团蔚然成风。
“我们班能考出这样好的成绩,是学校和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离不开学校高效的教改模式,不管课上课下,学生一直都和老师交流对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进步。三年下来,老师和同学学习生活都在一起,共同努力,班级内部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良性竞争,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这是我们取得好成绩的关键。”228班班主任王治华兴奋地说。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说话做事老是有些胆怯,学校的‘跟进’模式让我找到了自信。现在,老师提问多了,我主动问问题也多了,成绩有了很大提高。”239班毛智楠同学说。
“课前自主预习时,我们会查找相关资料,还会一起讨论,大家都怀着急于知晓答案的期盼听课。”刚刚被清华大学录取的228班学生胡宇强赞不绝口,“而在课堂上,老师可能会连环提问,步步深入,直至大家全部理解。课余时间,师生之间个体对接,让我们每个人都日有所获。而我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与我们实施的教改模式是分不开的。”
在谈到当前面临的困难时,冯贵耀说,“现在学校最大的困难是2019届的学生,这届学生生源质量比上下两届都差很多,如果明年这届学生能考的更好或是平稳过渡,那么右玉一中就基本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没有捷径可言,光靠好的经验和做法,靠校长是远远不够的,奇迹也不会发生。唯一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大家齐心协力,苦干实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发展教育就要像右玉近70年坚持不懈植树造林一样,必须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久久为功、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地实现目标。”冯贵耀谦逊地说,“现在仅仅是初见成效,想要进一步巩固这来之不易的成果,让右玉教育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我相信,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团结拼搏下,右玉教育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正如冯贵耀校长说的,右玉人民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近70年坚持不懈的植树造林,把一个不适宜人类居住的“不毛之地”变成了闻名全国的“塞上绿洲”,那么也一定能够在这片绿色家园铸就教育事业新的辉煌。
本报记者刘成根 特约记者辛泰 景鹏 摄影辛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