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安泉作为我省第二大岩溶泉,是长治市城市居民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供水范围涵盖长治市主城区及潞城、平顺等地,供水人口多达80万,是长治人民名副其实的“生命泉”。
如何保护好这一汪碧水清泉,世代生活在这里的辛安泉镇10000多名农村居民,改变原有生活习惯,自觉参与垃圾分类,用实际行动筑牢辛安泉饮用水源地的生态防线。
今年六十多岁的刘支苗大娘是辛安泉镇西北村的卫生保洁员,除了负责村子里的环境卫生外,还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垃圾分类宣传督导员,这不,她又要入户去宣传了……
为了能够让全体村民参与到垃圾分类这项有意义的工作中,潞城市结合水源地保护实际,出台《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和循环利用工作实施方案》,坚持“农户源头分类+政府政策奖补+村规民约约束”的基本原则,多措并举鼓励农户自觉参与垃圾分类。
辛安泉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从水源地六个村开始试点,把垃圾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煤渣炉渣垃圾,第二类是可回收垃圾,第三类是有害垃圾,第四类是其他垃圾。针对垃圾分类,辛安泉镇为每个农户发放了一个煤渣倾倒桶,一个可回收生态篓让农户在家就可以将煤渣垃圾、可回收垃圾进行分类,然后进行收集、转运。
为了增强农户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潞城市创新性地在水源地各村建立垃圾宣传考核室,在内部设置垃圾分类政策指导区、垃圾分类知识储备区、垃圾分类设施发放区、垃圾分类跟踪考核区和垃圾分类奖品领取区。农户只有完成政策指导区和知识储备区的垃圾分类应知应会学习,才可免费领取相应的垃圾分类设备。
在运行的过程中,各村每天有一名村干部查看老百姓是否按标准进行了分类投放。如果分类投放做得比较好,执行情况这一栏会做个“好”的标注。先进的示范户可领到盐、洗洁精、洗衣粉等日常生活用品,通过物质奖励,促使各村的垃圾分类做得更加扎实。
如今,在潞城辛安泉镇水源地沿线各个村庄,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到活泼可爱的孩童,都在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环境保护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随着长治市首部实体性法规《长治市辛安泉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于2018年7月1日起施行,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环保投入和举措在辛安泉饮用水源地落地生根,让涓涓清泉永流不息,造福上党人民。
本报记者 冯毅松 通讯员 郑翀 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