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教育视点

王阳明:把世间当修行的道场

  •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

    君子如玉亦如铁

      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
      译文:名与实相对。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若全是务实的心,就没有一丝求名之心。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哪来好名的功夫?
      人生启迪:“谦谦如玉”与“铮铮若铁”,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君子人格的两种特质。当今之世,纷繁复杂,在不同的时候需要运用不同的品质。我们应当学习王阳明,讲究方圆之道,既养铮铮铁骨的一身正气,处世有底线,为人讲原则;又取谦谦如玉的圆融为人,包容四方。如此,才能在熙熙攘攘的人世间游刃有余。

    养一身浩然正气

      须是勇。用功久,自有勇。故曰“是集义所生者”,胜得容易,便是大贤。
      译文:必须有勇气,用功久了,自会有勇。因此孟子说“是集义所生者”。容易取胜,就是大贤人。
      人生启迪:王阳明认为,做每一件事都要符合良知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心中的浩然之气壮大起来,再遇到其他事情就更能以良知为指导,从而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中庸境界。由此看来,要养浩然之气,就要做正直之人,诚实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日积月累,不断壮大。浩然正气,是人的精神脊梁,抵御歪风邪气的屏障。

    去做才是孝

      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
      译文:又如,我们讲某人知孝晓悌,绝对是他已经做到了孝悌,才能称他知孝晓悌。不是他只知说些孝悌之类的话,就可以称他为知孝晓悌了。
      人生启迪:人的一生难免有很多遗憾,其中最大的可能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有一天我们募然发现,父母已两鬓斑白,此时才孝敬他们,我们会错过无数时机。甚至当双亲已离你而去,才幡然悔悟,却已尽孝无门,这将成为永远无法弥补的憾事。

    身外物不奢恋

      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译文:可以得到的,就是自己的,不能放弃。不可以得到的,就不是属于我的,不可以留藏起来。
      人生启迪: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同时精神也越来越与自己的心灵分离,人们心灵深处愈感孤独、苦闷、烦躁、矛盾。如何使人们荒芜、紧张的精神得以纾解、提升?王阳明指出的路,是以一种豁达的心态来为人处世,不要让所遇之物成为心中羁绊,不做声色货利的奴隶。这不仅是一种洒脱,更是参透万物后的一种平和。

    克己才是真功夫

      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译文:人需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制约束自己;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人生启迪:人活在世上,做什么不需要克己呢?为人处世的功夫,明白道理只是基础,能够做到克己才能实现。但克己不是压抑自己,因为克己的实质,不是源于外在的压迫,而是源自内心的不平。人心若平,世间便无不平之事。所以克己的真正指向,是修炼自己的心,修养自己的境界。克己,如同佛家的戒律,只要观念上不要跑偏成压抑欲望,而是明白这是为了修炼散乱之心、萃取出本心中真正美好的品质,便正是心灵修养的功夫。

    把世间当修行的道场

      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译文: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人生启迪:一切困苦,皆是磨砺。唯有靠世间种种难处的磨,乱心才能得以调伏。磨到最后,就是境界现前。天行健,君子大可自强不息,全心入世。只要能够做到厚德载物,便不会入歧途,而成利益于自己与世间的事业。

      (明伦)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7-24期

    • 第2018-07-23期

    • 第2018-07-22期

    • 第2018-07-21期

    • 第2018-07-20期

    • 第2018-07-19期

    • 第2018-07-18期

    • 第2018-07-17期

    • 第2018-07-16期

    • 第2018-07-1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