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以来,阳高县长城乡贫困户张树生对每年多收入的3000多元钱有点意外:三间旧房也值钱,留宿游客竟然是条致富的好门路。而这在该乡干部眼里却一点也不意外,这正是全乡立足山区巧“借”生产力,让贫困农民脱贫奔小康的有力举措。
长城乡因境内有明代古长城而得名。长城顺山而建,古时是兵家宝地,如今却是致富难地,难在山区是地贫水缺沟壑深。长城之贫贫在大山,而决胜贫困绕不开大山。为此,该乡引导群众转变观念辩证看大山,“借”山色,“借”山沟,“借”山土,脱贫的获得感也让人由恨大山变为爱大山。
蜿蜒曲折的土长城历经数百年,在当地人眼里似乎一文不值,但进入摄影家眼后却如获至宝:雪景、日出、古长城烽火台“三景同框”全国罕见,“连冬日长城乡也不寂寞”,知名“摄影基地”“摄影实习课堂”的名头随之而来。在乡政府的宣传下,摄影爱好者、观光旅游者年均达七八千人。
“借”山色兴起了乡村旅游。该镇就以旅游业为路径促脱贫。在长城乡镇边堡村,50多排仿古移民搬迁新居正在兴建,与镇边明代古堡形成了大景区,来自乡里的190户贫困户不久将乔迁到此,配套的产业就是旅游业。
乡干部介绍说,谋的是赚旅游钱,房规划建设就按着接待游客的“道道”来,以一户人家三间移民房为例,辟出一间用以留宿游客或出售旅游产品、搞农家乐。对这条路子,贫困户徐先满怀信心,指着眼前正在修建的联通全市古长城的旅游公路说,路通了,来的人更多了,挣的钱也差不了了。
长城乡脱贫攻坚“借”山色兴旅游,“借”山沟兴养羊。依托山沟里丰富的中草药和山涧泉水,畅销的羊肉成了快递行业的大客户。为此,乡里乘势而上筹集了55万元扶贫资金实施了年出栏1000只优质肉羊基地改扩建项目,涉及5个贫困村74户贫困户,仅此每户每年可分红2000元。
长城乡利用高寒冷凉山区、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的气候特点,“借”山土大力发展马铃薯制种与种植,4500亩山药蛋滚成“金蛋”:不仅每斤售价多卖一毛钱,而且成为全县乃至周边县区马铃薯的种源地。该乡将138户贫困户与合作社结成利益共同体,筹资兴建大型马铃薯贮存库,“秋储春销”让马铃薯的身价“梅开二度”,促贫困户稳定增收。
本报记者杨晓明 通讯员尉建飞 庞大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