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东方刚刚泛起鱼肚白,灵丘县赵北乡上红峪村村西头的一片田地里就热闹极了。“先称我家的,先称我家的!”大伙围着一个中年人叫嚷着。“不急不急,一个一个地来,又不是迟了不收购大家的了!”中年人乐呵呵地喊着。
“我们又不是怕你不收购俺们的,俺们是激动的!”43岁的村民段根明道出了众人的心里话,大伙情不自禁地笑了。
上红峪村是赵北乡的贫困村,今年春季,乡村两级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发动建档立卡户搞蚂蚱养殖。段根明是第一个报名的。
谈到蚂蚱养殖,副乡长刘永峰说,去年乡政府通过外出考察,发现蚂蚱养殖项目投入少、风险小、收益快。先在白崖峪村动员引导贫困户从事这一特色养殖。5月份的时候,在白崖峪村村干部的带动下,村子里的合作社垫资3万元,在3亩地上建了25个大棚,每个棚一分地大小。合作社统一从山东引进虫卵、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市场销售。起初众人不太看好的项目,没想到一年下来,一个大棚居然收入了4000元左右。今年乡政府大力推广,并给予帮扶,免费为贫困户建塑料大棚,免费提供卵,免费提供技术支持。
“挣钱的买卖,你不去做,穷死活该!况且政府在全力地帮你!你算算账,种一亩玉米,除去犁耕地、种子和化肥300元,纯利还不到200元。再说养蚂蚱也省事,就是去棚里添点草、放点水,地里的其他农活啥也不耽误,这个营生捎带着就做了。”帮着大伙过称记账的段根明笑着说。
段根明是村里的建档立卡户,是个单身汉。先前结过婚,过了几年离了,心情郁闷,不幸的又是腰患了病,干不了活。这几年身体养得可以了,但重活依然干不了。
“自从今年弄了4棚蚂蚱,这孩子上进的心劲足了,身体也好多了,你看那胖乎乎的,又回到了当年!”蚂蚱养殖户贺老海对记者说。
认真地过称,仔细地点钞,十位蚂蚱养殖户村民依次出售自家蚂蚱。
“你看,人勤换得钞票多,咱十来户,还数根民挣的票票多!”手里赚到钱的村民开始比起来。
“今年是第一次养殖,没有经验,4个棚的第一茬蚂蚱现在全卖了,卖了3000多元,接下来开始养第二茬,咱的目标是第二茬每个棚出150多斤蚂蚱,每斤按现在的价格18元计算,收入过万元,估计不是问题!明年咱就敢娶媳妇了!”段根明将钱揣进衣兜乐呵呵地说。
采访中,我们获悉,赵北乡白崖峪村利用大棚养殖蚂蚱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效果不错。今年共有7个村子参与这一项目,蚂蚱大棚发展到了200个,覆盖了150余户贫困户,周边乡镇的不少村民隔三差五地前来参观学习。
本报记者 杨晓明 通讯员 马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