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洪洞县广胜寺的下寺,有座水神庙。庙里的西壁南端偏上部位有一幅著名的壁画,是以霍山一带流传的唐太宗李世民敕建兴唐寺的故事绘制的。
画面上群山起舞,祥云扑面。一队唐朝军马,浩浩荡荡。前面,两位武士手持兵器开路。一面绣着“大唐”二字的彩旗迎风飘扬,队伍中主要将领是身着红袍骑骏马,文武官员随行左右,前拥后呼,天空中还时而隐现龙的影子,形容真龙出征。画面上还有一匹马驮着一个木质小亭,亭内绘有一座佛塔,佛塔中还有一佛俩菩萨显圣的仙姿。
这幅画说明了李世民当皇帝后重视佛教、兴修兴唐寺的决心。
那么,兴唐寺在哪里呢?就在广胜寺北面15公里的兴唐寺乡兴唐寺村,地处霍山主峰老爷顶的山脚处。
李世民之所以敕建兴唐寺,并不是心血来潮。
公元617年,隋炀帝派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到太原当留守,镇压农民起义,开始他也打过几个胜仗,后来看到起义军越打越强,越打越多,他也感到紧张起来了。
后来,李渊派兵攻打太原北面的突厥,又接连打败仗。李渊怕这件事给隋炀帝知道了,要追究他的责任。李世民抓住这个机会,就劝李渊起兵反隋。
起兵反隋后,李渊父子一路南下,到了霍邑(今山西霍州市),遭到隋朝将军宋老生的拦击,当时又逢连阴雨天气,而且军粮殆尽,难以行进。这时,忽有一白发老翁来到军中告知“我乃霍山神使,拜谒唐皇帝,八月雨止,出霍邑沿山路往东南进军,我自当相助”。当然,这是神话。据《新唐书》载,李渊父子带兵想攻打宋老生,可他躲在霍邑城内不出,李世民带骑兵围城。宋老生被激怒,只得出城迎战。李渊率其子李建成居其东,李世民及大将柴绍居其南。战斗中,李世民把宋老生的兵力一分为二,宋老生兵败走,被斩杀。此后,李渊父子一直往东南方向打,过黄河,入长安,自此开创了李唐近300年基业。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李世民继位,他就是唐太宗。他深信当初攻打霍邑时有霍山神使相助,这位神使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遂敕命兴建佛寺,以报霍山神使之恩,派出500人修了3年始建成,赐名曰“兴唐”,这就是兴唐寺。
金熙宗时(1135-1141),兴唐寺罹于兵火,焚毁殆尽。金大定二年(1162)释僧法信等募化修复。
兴唐寺一层为砖窑5孔;二层为木构建筑,为藏经阁,面宽五间、进深四椽,硬山顶,琉璃脊饰。寺门前有一棵古态龙钟、雍容慈祥的唐松,系当年唐太宗李世民敕命兴建兴唐寺时所植。其树皮较薄,树高14米,胸围3米,树干向西北倾斜,冠幅13米,枝条伞形斜垂,仿佛展臂迎宾。据说,有人曾拿斧头砍这棵油松,任凭怎么砍也砍不断,至今松树干底部还留有很深的斧砍印痕。藏经楼后有一块不大的芦苇地,这样的地理位置能生长芦苇,在方圆乡里是绝无仅有的,每年苇絮翻飞,堪称一奇,它们一同见证了兴唐寺数百年来的沧桑岁月。
到了民国初年,寺宇荒芜,香火寥寥。民国九年(1920)化祥法师任兴唐寺住持后,整修寺院,住寺僧人达到70余人。化祥法师圆寂后,妙舫法师继任兴唐寺住持,妙舫法师入院后讲经说法整理寺务。在妙舫法师住持下寺院僧众增多佛事,日益兴盛。
1985年,兴唐寺被洪洞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有藏经楼、客堂等建筑。藏经楼为二层阁楼式建筑,前部装修为民国风格,内部保留清代遗构。近年来,兴唐寺已开辟为旅游风景区,景区内山高谷深,气候凉爽,景色宜人。这一带有霍山、中镇庙、兴唐寺及菩萨庙等多处名胜古迹,流传着久远的历史轶闻和神话故事。
胡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