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打好“三资”牌 经营活起来

  •   侯马市垤上村利用集体土地建起农贸批发市场,开辟了集体经济创收新路子。

  •   ——临汾市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三)
      已生长千年的银杏树、元代兴建的龙泉寺、面积达百亩的荷塘……2016年以来,随着这些古村、古寺和优美风光走进人们的视野,曲沃县北董乡南林交村打造的“诗经故里”景区逐渐火爆。在去年4月28日至5月28日举办的全域旅游晋都行——六区四园文化旅游活动月中,该景区以其独有的江南水乡美景吸引了广大游客,累计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景区综合收入60余万元,实现农村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双增收”。
      这是临汾市在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中,打好“三资”牌,搞活村集体生产经营的一个案例。
      村集体的资源、资产和资金,简称“三资”,是发展和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的“王牌”。但是,“三资”牌如何打?那可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或入股或租赁或开发,借土地生财


      土地资源是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命根子。打“三资”牌,土地是毫无争议的“头牌”。
      隰县城南乡石家庄村和员家庄村,农村股份经济联合社通过对村内闲散土地进行整合,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将土地折股量化、登记备案,通过协议的方式,将土地资源转变为该村联合社的股权,村集体和农户各自整合了100余亩土地,发展玉露香密植园项目。
      从目前情况看,农户把土地入股到村集体兴办的实体,是临汾许多农村的做法。在村党组织牵头运作下,这种群众认可的股份合作方式,有利于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实现土地经营收益最大化。为此,有的乡镇和村还在这方面进行了明确约定。例如,汾西和平镇党委要求各村,“土地入股”不能改变村集体产权性质、不能损害村集体利益、不能损害农民利益。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可以把村集体的土地和农户自己的土地全部流转回来,按村集体、村民、带头党员各占三分之一的股份,由合作社统一经营、集中管理,按股份比例分配收益。
      在一些地处城中、城郊或与企业相邻的村,土地升值,靠出租村集体土地获得收入。侯马市张村街道办事处大南庄村党总支,将集体土地租赁给企业或专业合作社,收取租赁费。目前,村里入驻的汇丰建材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每年仅承包租赁一项可带来100万元的集体收入。
      与入股或租赁相比,土地开发可使村集体收益更大。尧都区屯里镇积极鼓励各村充分利用好村内的空闲地,淘汰企业的闲置地搞新农村建设。比如,沟上村将村内关停的集体水泥厂的闲置地充分利用起来,建设成凤凰囤小区,以低价售给本村群众,以市场价售给外来人员,既节省了土地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深入挖潜,盘活旅游资源和闲置资产


      翼城县唐兴镇城内村,与文物古迹有关的资产较多,有一部分资产大都保存完好。为开发这些资产,该村累计投入2300余万元,对12处古院落进行整体修缮,恢复原有格局风貌,对后土圣母庙、西城门楼、裕公和尚道行碑碑亭、木石牌坊、关帝庙、文峰双塔、钟楼等在原址进行了修建。积极争取省、县财政110万元项目扶持资金,配套建设古城游客接待中心,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收入15万元左右。
      该村还依托这些文物古迹,已连续五年成功举办民俗旅游文化节,2017年又首次推出大型历史古装实景剧《李娘娘还乡》,吸引观光游客达十万余人,实现了集体增收和村民致富双赢。
      洪洞县大槐树镇秦壁村依托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通过资源整合与盘活,打造了集农耕文化、科普体验、认购采摘、健康养生、观光旅游、历史人文、休闲度假、儿童娱乐、科技农业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园区。2016年以来,在这个园区每年举办灯光艺术节、乡村旅游文化节和美食节,已为村集体创收6万元。
      洪洞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高涛告诉记者:“在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尝试着把吃、住、行、游、购、娱等与旅游有关的要素与农业园区融合,盘活乡村旅游资源,秦壁村只是一个例子,因为已有一部分村都在这方面尝到了甜头。”
      霍州市退沙办下辖的许村,由明代朱元璋后裔所建,传统建筑众多,已成功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该村实施了传统村落保护性修缮工程,将依托古村落建设,兴建晋南民情风俗园,逐步发展乡村旅游。

    统筹资金,为农业项目输血打气


      在打好“资源牌”和“资产牌”的同时,临汾市各村党组织,充分运用入村入社和国家强农惠农优惠政策和扶贫等资金,严格按资金投放方向和要求,打好“资金牌”,大力发展农业项目,以此带动村集体和农民增收。
      汾西下拨扶贫切块资金4038万元,按照“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帮扶”的要求,全面推行“一村一品一主体”模式,全县共确定6大类38种产业126个项目,收益按照“721”的比例进行分配,70%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20%用于主体自身发展,10%作为村集体收入。此外,尧都区一平垣乡蟒王村以资定股、抱团发展,做强生猪养殖业的做法也值得推广。
      该村党支部为解决农户个人养殖生猪不易做强做大的问题,通过集思广益、集体研究,组织有带富能力的党员,于2010年成立了蟒福隆养殖有限公司,扩大了村中生猪养殖规模,实行集中管理,有效推动生猪养殖产业发展。后因地质灾害影响,这一产业受到挫折。
      村党支部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而是充分发挥核心作用,积极协调各方关系,于2017年7月在原蛇凹沟煤矿旧址动工建设新养殖基地,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建成后年可出栏生猪10000余头。
      为了让村集体和村民都受益,该村党支部提出,以资入股,合作共赢。最后,村集体投入股金90万元,村民投入股金160万元,探索出了“公司+基地+村民”抱团发展模式。在具体运作中,由公司提供良种及相关养殖技术,基地则在公司技术人员指导下,负责生猪养殖,村民参与产业发展,生猪育肥后由养殖公司负责销售,并向村集体和股民分红。2010年-2017年,蟒福隆养殖有限公司共出栏生猪30000多头,总产值达到4800余万元,入股村民人均年增收3.2万元,村集体每年分红收入达40万元。

    本报记者 李宏亮 靳淑琴 通讯员 张莹超 李向阳 靳蕾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8-29期

    • 第2018-08-28期

    • 第2018-08-27期

    • 第2018-08-26期

    • 第2018-08-25期

    • 第2018-08-24期

    • 第2018-08-23期

    • 第2018-08-22期

    • 第2018-08-21期

    • 第2018-08-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