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根据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统一部署和要求,针对交通污染的突出问题,我省从8月15日零时起,在全省各市同时启动集中开展柴油货车和散装物料运输车污染治理联合执法专项行动。全省各地高度重视,积极行动,迅速采取有力措施,对开展联合执法专项行动进行安排部署。
专项行动从8月15日开始到年底,主要任务是抓住“车、路、油”三个环节,组织开展交通、公安、环保等部门联合执法,重点整治柴油货车超标排放和散装物料运输车辆密闭不严、沿路抛撒以及道路扬尘污染,优化重型货车和散装物料运输车辆过境城区通行路线,有效降低交通污染。通过集中治理,进一步提升全省柴油货车污染物排放达标率,减少散装物料运输车抛撒扬尘污染,引导散装物料集装箱运输或硬密闭运输,控制输入性交通污染,促进绿色交通健康发展,有效降低空气污染物浓度,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实现国家和省提出的柴油货车和散装物料运输车污染治理阶段性目标,推动常态化、长效化治理。
为配合此项行动,按照省委宣传部专题会议精神,山西日报报业集团组织成立了4个机动采访小分队,本报派出记者参加,并从今天起开辟专栏,及时反映各市专项行动最新进展和第一手动态情况。
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刚刚闭幕,我省随即开展柴油货车和散装物料运输车污染治理联合执法专项行动,有针对性地开始整治交通污染的突出问题。这是我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决策部署,是认真落实《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要求的具体行动,是推进绿色运输,减少环境污染的有力举措。我省启动柴油货车和散装物料运输车污染治理联合执法专项行动,吹响了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冲锋号,也开启了我省绿色交通发展新征程。
柴油货车污染不可小觑
“现在虽然也有扬尘,但是一天下来很少有全身灰黑的情况了。”8月25日,阳泉交警一大队巡逻中队队长侯凯告诉记者,此时他正在太旧高速坡头收费站执勤。
侯凯在坡头收费站路口执勤3年了。以前,这里大货车不断,抛撒多、扬尘多。他说:“常常一个小时下来,鼻子、眼睛、耳朵里全是煤灰。”这种情况从今年5月份开始有所改观,特别是8月15日零时起,全省统一联合行动,在此过境的重型车及散装物料车按照优化通行线路绕行,使此地污染得到改观。
据生态环境部专家介绍,2017年全国柴油车仅占机动车保有量的6.3%,但其氮氧化物排放量占了63.4%,颗粒物排放则占到95.9%。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把柴油货车污染确定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七大标志性重大战役之一。
山西产业结构偏重,煤炭、矿石、建材等的运输量大,对柴油货车和普通栏板货车的依赖性强,全省柴油货车总数和载质量在营运货车中的比重分别高达78.2%、95.2%,主要运输散装物料、易于造成抛撒扬尘污染的普通栏板货车在营运货车中的比重达82.5%。为此,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高度,部署开展了柴油货车和散装物料运输车污染集中治理专项行动。
交通污染问题说到底是结构性问题
“绿色运输是绿色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实现运输装备先进可靠、运输过程清洁低碳、运输结构经济合理、运输组织集约高效。从我省来讲,构建绿色运输体系,首要的是治理交通污染的突出问题,同时还要着眼运输结构调整和长效机制建设。”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闫晨曦说。“柴油货车和散装物料运输车污染已经成为我省交通污染的突出问题,必须把这一污染的治理摆在绿色运输建设的首要位置。交通污染问题说到底是结构性问题,必须着眼于运输结构调整以推进绿色运输发展。”
长期以来,我省货物运输严重依赖公路运输。据统计,全省60%以上的货物是依靠公路运输完成的,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重点从“三个层面”推进运输结构调整:推进货物运输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实现大宗货物由公路货运为主向铁路货运为主的结构调整,降低以柴油货车为主的公路货运强度;推进运力结构调整,新增和更新公交、出租、市政、通勤和物流配送车辆,推广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鼓励采用当量空燃比控制的LNG货运车辆;推进运输组织结构调整,发展甩挂运输、集装箱运输、厢式货运、无车承运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鼓励引导散装物料硬密闭运输,逐步形成低碳绿色、集约高效的运输方式。
绿色交通需全社会共同努力
绿色运输是长远之计,必须加快建立保障绿色运输发展的长效机制。据闫晨曦介绍,我省将重点建立“三个体系”:建立绿色运输制度标准体系,明确绿色运输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运输装备、运输组织地方标准,引导绿色运输有序发展;建立绿色运输科技创新体系,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绿色运输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为重点的科技攻关,加快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先进信息技术应用,大力推动“互联网+”运输的发展,为绿色运输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建立绿色交通监督管理体系,健全完善绿色导向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联合执法机制、信用约束机制、考核评价机制,保障绿色运输健康发展。
构建绿色运输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全社会共同支持、共同努力。只有全社会高度重视、全民参与到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中,集中整治行动才可取得实效。
我们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解读,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普及活动,不断提高全社会对交通污染危害性的认识,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运输企业和车主增强绿色发展意识,理解、支持、监督专项行动,参与绿色运输体系建设,共享绿色运输发展成果。
本报首席记者 齐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