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壶关:凝心聚力“扶真贫”

  • 壶关县龙泉镇西堡村的太阳花(油葵)基地。 焦晋阳 摄

  •   朵朵油葵向阳开,绿野金风入画来。8月4日上午,由壶关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主办,由壶关县龙泉镇党委、政府承办的为期一个月的壶关县首届(龙泉·西堡)太阳花文化旅游节在西堡村举行了开幕式。千亩金灿灿的油葵,伴着微风,金浪翻滚,美不胜收,与层峦叠嶂的山景构成了一副美丽画卷,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为乡村旅游注入了新活力,这是壶关脱贫攻坚的一幅生动的近景图。
      壶关县位于我省东南部、太行山东南端,是一个山区县、老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共有390个行政村,其中,整村贫困村286个、插花贫困村100个;总人口30万,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5134户、84842人。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是壶关脱贫攻坚的最大特点。
      大力实施产业扶贫,以产业带动群众增收
      眼下,正值旱地西红柿上市的季节,在壶关县店上镇蔬菜交易市场里每天都热火朝天,记者看到路边有很多蔬菜销售棚子,村民们都在井然有序的挑拣、分类、包装,几辆外地大货车焦急等待、排队装运……
      “我们这里有3万多人主要种植旱地西红柿,豆角等农作物,种植旱地西红柿都有十几年了,现在不仅销路非常好,政府还有补贴。”店上镇“种菜大户”栗交忠介绍说。今年他自己就种有二三百亩左右的旱地西红柿,他还有专门的西红柿育苗大棚,用来服务附近的村民,并且提供种植、销售等一条龙服务,大家称之为“经纪人”。他雇佣村民帮忙干农活一个人一天70元左右,收成之后销售时,采取能者多劳的办法,使村民都积极地加入进来,收入多了,大家自然心满意足、干劲十足。据了解,店上镇像栗交忠这样的“经纪人”大概有几十人,主要经营品种优良的旱地西红柿、豆角等,一般销往石家庄、西安、洛阳等地。
      “今年壶关县一共种植旱地西红柿大约五万亩,西红柿售价在一斤1.5-2元左右,如果一户种植一亩旱地西红柿,按照今年的行情,加上政府的政策补贴,是一笔特别可观的收入啊!”壶关县扶贫开发中心的工作人员说。
      从龙泉镇到店上镇,从石坡到东井岭,各乡镇依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培植主导作物产业,逐步形成一镇多业、一村多品的产业格局。以产业带动群众增收,以产业推动集体经济破零,成为壶关县扶贫工作的重点举措。
      东井岭乡南湖村也积极响应政策,因地制宜的发展产业扶贫。“南湖村全村445人,贫困人口就有151人,今年以来,在市里扶贫队的帮助下,村里把之前的荒坡地重新利用种了20个香菇大棚,200亩连翘,200亩桃树,所有收入归集体所有,届时还可以发展观光旅游,”该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赵红良指着山上的大棚向记者介绍说,“照这个计划发展下去,我们有望实现2019年全村脱贫的目标。”
      去年以来,壶关县按照“村有脱贫产业、带动企业、合作社,户有增收项目、劳动技能”的产业扶贫“五有”要求和“龙头带村、能人带户、两头激励、共同致富”基本思路,创新“五四三”产业扶贫新机制,村村下拨了产业扶持资金,依托太旅、紫团、郭氏、大象等龙头企业带动,重点发展光伏发电、旱地西红柿、花卉种植(油用牡丹)、中药材、食用菌、蔬菜大棚、规模养殖、经济林、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十大特色产业,形成了“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脱贫项目、人人有增收门路”的产业扶贫格局。其中,旱地西红柿面积达到5万亩,中药材面积达到2万亩,花卉(油用牡丹)面积达到8000亩。
      依托优势发展乡村旅游,重点实施五大生态脱贫工程
      壶关县集店乡岭东村,全村总人口117户、32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6户、103人。2012年以来,岭东村累计投资2126万元,在实施产业扶贫的过程中,岭东村立足旧村地理优势,盘活闲置资源,发展乡村旅游。该村深入开展资产收益扶贫工作,将搬迁后闲置的山林、村民旧居、退耕林地等资源评估折价400万元,入股壶关县凤凰山庄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占股39%,每年获得收益分红。
      在壶关,除了集店乡岭东村,龙泉镇西堡村也积极依托自身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几年前这里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贫困村,居然在2017年实现了脱贫。记者在西堡村看到那一望无际的太阳花,不禁好奇,这么大面积的太阳花种植究竟能给西堡村的脱贫带来怎么样的惊喜呢?
      “西堡村共有235户、640人,耕地500余亩,建档立卡贫困户131户、348人,我们已经在2017年实现了脱贫,今年是要继续巩固。”该村第一书记王焱介绍说,“我们在驻村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规划建设了亮闪闪、绿油油、金灿灿、香喷喷、甜蜜蜜、家家乐六大系列产业项目,太阳花种植只是其中的一项,预计今年9月前全部投产达效。”
      在脱贫攻坚中,壶关县立足旅游优势资源,着力解决生态脱贫问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立县、旅游兴县”,以脱贫攻坚统领生态建设,用生态建设推动脱贫攻坚,重点实施造林项目脱贫、生态管护脱贫、退耕还林脱贫、干果经济林脱贫、旅游带动脱贫五项生态脱贫工程。
      造林脱贫方面,组建23个以贫困群众为主体的造林专业合作社(农建专业队),吸纳贫困人口684人,166人通过参与造林赚取劳务费78.7万元,人均增收2245元。
      生态管护脱贫方面,按照“县建、乡管、村用”的管理机制,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聘生态管护员1325名,每人每年发放管护费3200元。
      退耕还林脱贫方面,2017年上级下达该县新一轮退耕还林任务为3200亩,涉及2004户、565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92户、3520人,退耕面积1980亩,补助资金99万元,人均增收281元。
      干果经济林脱贫方面,对4-20年干果经济林结果树,连续3年实施整形修剪、高接换优、科学施肥、有害生物防治等综合管理。截至目前,项目所涉76个村已全部完工。
      旅游带动脱贫方面,依托太行山大峡谷风景区独特的峡谷奇观,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构建“两谷两带两园”旅游扶贫新格局,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参与全域旅游、景区建设,发展乡村旅游、民俗(农家乐)等服务业,可带动1万余名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有效建立帮扶机制,形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强大合力
      打赢脱贫攻坚战,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是关键。在责任落实上,壶关县委、县政府主动承担脱贫攻坚主体责任,书记、县长自觉履行第一责任,亲自担任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长,实行县处级领导包乡镇责任制、乡镇党政一把手脱贫攻坚承诺制、帮扶单位结对帮扶责任制,六级干部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建立“六帮联动”工作机制和“一帮五户”结对帮扶机制。
      壶关县共有382支国家、省、市、县驻村工作队和289名第一书记,不仅建档立卡贫困村达到了“一村一队”,有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也实现了工作队全覆盖,所有行政村都下拨了40万元左右的产业扶贫资金,每支工作队都下拨了3万元的帮扶资金,实现了村村都有一名包村领导、一支扶贫工作队、一名第一书记,每个贫困户都有一名帮扶责任人,真正形成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合力。
      打赢脱贫攻坚战,金融扶贫是主要支撑。壶关县创新“财政撬动金融、金融放大扶贫”的工作思路,在全省率先启动“五位一体”金融扶贫工作,按照一定比例,由县财政提供风险补偿、保险保费、信贷贴息资金,金融机构为贫困户投放贷款,保险公司承担一定风险损失,融资企业承担还贷责任,并连续三年向贫困户兑现分红收益,既补齐了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短板,又解决了贫困户自身致富能力不强的问题。截至2017年12月,全县已发放小额贷款1.04亿元,受益贫困户2231户,每户每年分红3000元。
      截至2017年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已脱贫21495户、53893人,未脱贫13639户、30949人,贫困发生率从32.14%下降到11.7%,降低了20.44个百分点。2017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大多数贫困群众通过产业就业帮扶和扶贫政策落实增加了收入。

    本报记者冯毅松 实习记者裴娟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9-05期

    • 第2018-09-04期

    • 第2018-09-03期

    • 第2018-09-02期

    • 第2018-09-01期

    • 第2018-08-31期

    • 第2018-08-30期

    • 第2018-08-29期

    • 第2018-08-28期

    • 第2018-08-2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