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从108国道拐入洪洞至广胜寺的旅游路时,记者停车打开了导航地图软件,输入目的地“苏堡镇后山头村”,搜索结果显示:一条近乎笔直的导航线,时间需要20分钟,距离有12公里。约10分钟后,踏上了一条5.47公里长的通村道路。进入后山头村里,宽敞整洁的水泥路在村内蜿蜒盘绕,山坡上栽种着柴胡、远志等中药材的地里隐约可见有人在劳作,迎面而来的村民也显得精气神十足。在一排排安放整齐的光伏发电板前,后山头村村委主任万泽气介绍道:“我们村的光伏发电站是2016年10月建成并网发电的,一年收益有13万元,这些收入主要用于贫困户和村里的公益事业,解决了我村多年来没有集体收入的问题。”
苏堡镇后山头村是洪洞县仅有的两个省级贫困村之一,也是全省贫困村定点观测点之一。常年以来,因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导致村民生活水平低、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在脱贫攻坚战中,该县在后山头村建设了村级光伏发电站,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破零”,有效破解了村里无钱办事的困境。这是后山头村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生动写照,也是洪洞县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缩影。
近年来,洪洞县以党建引领、责任推动、精准施策、严管善用为突破,努力实现农村集体经济收得多、管得严、用得好,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经济基础。
该县在抓组织引领上狠下功夫,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推动作用。2016年,洪洞出台村集体经济发展长远规划,把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效纳入乡村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和书记“面对面”述评范围,与岗位报酬、干部选任挂钩,对村集体经济发展好的镇、村表彰。并构建了乡镇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村党组织书记为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体系,强化督查督导,确保责任压力传导到位。
在具体推进当中,洪洞充分发挥人口、资源、交通、人文、旅游和城建优势,鼓励各乡镇、各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重点项目搭建了重要平台。广胜寺镇得益于县城集中供水改造工程、工业园区建设和中南铁路等项目建设,全镇50%的村在2017年取得收益。新区建设则为辛村乡的城郊村提供了重大机遇。该乡南段村建成了大型综合农贸市场,通过出租门店、物业管理等方式,每年集体可增收80余万元。盘活集体资产、整合现有资源是重要渠道,通过农村“三资”清理和土地确权,全县90%的村通过集体土地发包收益。为驻村企业提供配套服务成为一条便利途径。甘亭镇天井村由村集体牵头成立搬运队,为驻村物流公司提供配套业务,年均收入可达30万元。依托本地人文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日渐兴起。明姜镇挖掘整理伏羲农耕文化、南汉宸故居等人文资源,探索发展第三产业,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强起来。
村里的钱袋子要鼓起来,还要捂得严紧,更要用到实在地方。该县不断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出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认真落实村级财务管理、“四议两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确保村集体收入合理规范使用、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同时,该县引导各村将集体红利用之于民。2017年,淹底乡东谷村通过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集体决议,合理使用9万多元集体收入,开展4次大规模环境卫生整治,新建10块党建文化墙,村容村貌明显改观。辛村乡南段村每年投入100多万元用于民生补助,为每人补助合作医疗30元、养老保险20元,村民免交水费,同时为考录的大学生和参军人员每人补贴2000元。
本报记者 靳淑琴 通讯员 李安安 马飞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