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专题新闻

2018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高峰论坛撷萃

  • 高峰论坛上众专家的精彩演讲获得阵阵掌声。

  •   国际能源署战略总监 大卫·特克(David Turk):
      中国能源革命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最强动力
      大卫·特克对中国在全球能源市场中的地位给予了肯定。他认为中国正不断地推动着全球能源市场,以电动汽车为例,2017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增长54%,首次突破100万辆,中国以占接近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的50%处于引领地位。
      对全球煤炭、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的增长,大卫·特克认为呈现两个趋势:一是全球能源清洁低碳发展成为主流,低碳能源和天然气满足全球85%的新能源增长需求;二是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国家,中国经济和能源转型显著,并促进了全球能源结构向低碳清洁转变。中国经济转型和能源革命已经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最强动力。
      未来能源利用正在走向电气化,而中国正在此领域快速前进。全球范围内,电力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不断增长,主要国家和经济体的电力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均有上升空间。其中,中国和印度是电力消费的主要增长区域。预计2016年至2040年,印度新增产电量等同于当前的欧盟产电量;而中国新增产电量等同于当前美国的产电量。
      世界和中国如何实现持续的减排?大卫·特克认为,需要以能源效率与新能源为主导的多种技术来实现目标。一方面终端能源效率至关重要,可减排超过40%;另一方面新能源替代同样重要,将贡献36%的碳减排量。此外,核能和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等其它技术方案将完成剩余20%以上的减排任务。
      未来,清洁能源研发投资将持续增长。全球2017年清洁能源研发投资增长了13%,首次超过了200亿美元。研发投资涵盖的领域包括新型能源、能源效率、水能、燃料电池、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清洁化石燃料、核能和基础能源研究。中国在这方面的表现可圈可点,近年来公共研发支出在清洁能源技术发展中占比逐渐增长,2017年超过30亿美元,自2015年后增长了28%。
      爱尔兰罗斯康芒郡郡长伊凡·康诺顿(Ivan Connaughton):
      保护环境,让世界更美好
      爱尔兰气候温和湿润,天气多变,降水丰富,不会出现极端天气。但是,近些年来,我们也经历了一些变化,天气情况变得“正常”了,2018年我们刚刚经历了数十年来最温暖最干旱的夏天。
      作为欧洲外围的小国家,我们也面临着现代世界共同的挑战,那就是如何降低并最终消除对石化燃料的依赖,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欧盟的一部分,我们已经设定了减排目标,与1990年的水平相比,到2030年要减少40%,到2050年要减少80%-95%,这就需要我们对经济“减碳”。
      我们可以预见到,未来一个低碳的爱尔兰将包括十方面内容:
      (1)市民、工业和政府的行为习惯将有巨大改变。(2)能源利用率更高。(3)采用本土所具有的丰富可再生资源进行发电。(4)采用排放量更低的燃料,并最终不再使用化石燃料。(5)提高在住宅供暖和交通中电能和生物能的使用率。(6)提高零排放和低碳排放汽车的使用量,例如使用电动汽车和天然气汽车。(7)支持在商业、公共领域和居住领域内,大范围推广可再生能源。(8)通过电量存储装置,智能使用能源,在需求侧响应增加嵌入式发电和集中供热,这些都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稳定、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系统。(9)电力将会合并使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碳捕获和储存。(10)采用新出现的技术。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创新和技术中心主任道尔夫·吉伦(Dolf Gielen):
      能源转型将带来新的经济活力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总部位于阿联酋阿布扎比的政府间组织,其宗旨是帮助各国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向广泛普及和可持续利用的快速转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长期以来,我们以专业的知识向相关国家提供建议指导,并积极推广最佳实践经验。
      从全球范围来看,往往是三个关键因素会带来能源转型的机遇:一是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低成本竞争性有显著提高;二是可再生能源利用在技术与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三是气候变化和当地环境污染的挑战。气候变化是全球能源转型面对的主要问题,而在中国,空气污染与健康问题也是能源转型的主要驱动力。
      此外,找到能够创造就业机会和带来新的经济活动的能源转型机会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能源转型能够降低化石燃料生产的区域。在一些地区已经历了此类转变,例如:比利时、荷兰、德国和英国的部分地区,煤炭工业已经被其他经济活动所取代。
      可再生设备制造业、可再生能源普及、新一代电力和热能网络和管理系统中都会有新的商机!可再生能源领域可提供大约上千万个岗位,并且在未来数十年间还将继续增长。道尔夫·吉伦说,我们的分析表明能源转型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然而,要把握上述机遇,激发能源转型的潜能,全世界都需要更加努力!能源转型的成功,离不开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以及企业、公众的共同努力。
      电力部门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要有积极进展。目前全球的注意力已经从风能和太阳能的扩容,转移到了各类不同可再生能源的高度集成系统。据估计,电力在最终能源使用总量中的份额将大幅度上涨,大约从目前的20%增加至2050年的50%。这要求我们采取更多的措施加快所有领域的能源转型,采用多部门联合技术和制定并实施适宜的政策措施都十分重要。
      中国外交部原副部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原副主任何亚非:
      世界能源革命与科技进步相辅相成
      世界经历了煤炭取代柴薪和石油取代煤炭两次能源转型,如今,以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第三次能源转型正在全球如火如荼展开。中国以其经济体量和发展速度,正积极参与和引领可再生能源发展,在新一轮能源革命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山西由于其特有的资源禀赋,在中国乃至世界的能源转型中必须也应该走出一条创新、可持续的道路。
      能源种类和能源结构是能源转型的核心问题。当今世界的共识是,把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能源革命的主要方向。能源转型与技术创新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中国能源转型发展面临两大基本任务,一是保障能源安全,二是应对气候变化。从保障能源安全角度看,2017年,中国石油消费5.88亿吨,国产原油1.92亿吨,进口3.96亿吨,对外依存度达67.3%。石油供应安全明显是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从应对气候变化要求看,中国能源严重依赖煤炭,给减排任务带来很重的负担。2009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因此,中国能源低碳化发展步伐刻不容缓。
      我们要密切关注国际能源技术发展动态,在能源开发利用技术方面下大功夫,利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成果,建设“互联网+”智慧能源,推动能源信息化。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乔保平:
      坚持绿色发展 加快能源转型
      加快能源转型,要以绿色低碳为引领。国家能源集团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制定绿色发展长期战略,积极推进污染防治。全面建设绿色矿山,30座煤矿进入全国煤炭科学产能百强;发展大容量高参数的煤电机组,推进节能减排,拥有百万千瓦机组27台,6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占比60%,全部机组实现脱硫、脱硝,84.2%机组实现超低排放,实现了“烧煤像烧天然气一样干净”。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风电装机达到3704万千瓦,稳居世界第一。
      加快能源转型,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国家能源集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成世界首个2亿吨级煤炭矿井群,泰州电厂百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综合指标世界最优。同时掌握了百万吨级煤炭直接和间接液化两种煤制油技术,煤化工产业技术水平全球领先。牵头实施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项目,是中国面向2030重大科技项目之一。
      加快能源转型,要以合作共赢为基础。发挥中国能源企业在资金、技术、装备等领域优势,开展国际合作,参与“一带一路”能源合作。近年来,国家能源集团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投资布局煤炭、煤电、风电、页岩气等项目,让当地民众享有更经济、更优质、更清洁的能源。
      东北亚地区地方政府联合会(NEAR)秘书长 洪钟庆:
      携手共进,一同应对能源气候挑战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因此造成的损失也在不断增加。众所周知,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4国所消耗的能源约占全世界能源消耗量的1/3。为了减少因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并实现可持续发展,能源需求如此庞大的东北亚地区必然需要减少化石能源消耗量,同时还需要在供应方面进行能源产业革命和创新。
      在此意义上,应当高度评价中国政府作为世界最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所做出的努力。中国政府制定了到2020年一次能源消费中非化石能源所占比重增加至15%的目标,并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尽全力开发和投资利用水力和风力、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的可再生能源。我认为,山西省便是中国政府能源产业革命和创新的典范。
      山西省作为中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一直以来对中国的能源供应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山西省正在积极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项目,并且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实施更加积极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低碳发展政策,正在实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革命性和创新性战略。
      我们NEAR秘书处愿与山西省积极合作,致力于东北亚地区的可持续性发展。据了解,东北亚地区地方政府联合会(NEAR)成立于1996年。最初由中国、日本、韩国及俄罗斯4国29个地方政府作为会员团体组成,目前会员团体成员已扩大为东北亚6国77个地方政府。山西省从2007年开始以观察员身份参与NEAR会议及活动,在2016年的NEAR大会正式成为会员,负责能源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协调工作等。
      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州长特使、西弗吉尼亚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布莱恩·安德森(Brian J. Anderson):
      州省能源与教育领域合作已经启航
      西弗吉尼亚州与山西非常相似,经济成就离不开煤炭的助力。西弗吉尼亚州作为美国的产煤大户,不仅将黑色的煤炭视为重要的收入来源,更将其作为一种地位的认同。
      2006年,燃煤为美国提供了49%的电力,但在2016年,这一数字已降至30%。在此期间,西弗吉尼亚的煤炭年产量从1.5亿吨降至不到9000万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天然气的用量不断加大所导致。由于压裂技术以及其他新型开采技术,天然气变得既便宜又充足。2016年,天然气首次取代煤炭成为美国电力的最大来源。而且,在2006年到2016年这一期间,西弗吉尼亚州的天然气产量已从64亿立方米跃增到372亿立方米。
      西弗吉尼亚州与山西省在能源与教育领域的合作已经启航。西弗吉尼亚州各类产品的出口额为4.65亿美元,中国于2016年成为该州第二大国际市场。山西是中国最大的煤炭产区之一。2015年,西弗吉尼亚州和山西省正式确立了合作关系,签署了《友好协议》、促进西弗吉尼亚州和山西省高等教育机构之间开展教育和学术交流的谅解备忘录,以及西弗吉尼亚州Petitto采矿设备公司和山西省大同煤矿集团之间的设备采购与商业合作协议等。这些协议旨在“巩固和发展西弗吉尼亚州与山西省之间的友好合作”。协议的目标,是通过“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和发展。
      西弗吉尼亚州高等教育政策委员会和山西省教育厅签署了相关谅解备忘录,以促进西弗吉尼亚州和山西省高等教育机构之间开展教育和学术交流活动。该备忘录要求,由西弗吉尼亚州和山西省组成联盟,组建一个教育机构协会,以顺利推动学生和教师的交换进程。该备忘录的目标是,在西弗吉尼亚州和山西省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发展机构伙伴关系、设立联合学位项目以及进行联合研究活动。
      瑞典环科院副院长 迈克尔·欧萨马(Mikael Olshammar):
      瑞典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
      瑞典于1967年组建环境保护机构,是全球最早设立环境保护机构的国家,1972年,瑞典主办了联合国首届环境会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正是在此背景下成立的。瑞典还是首批支持《京都议定书》的国家之一。
      瑞典始终坚持推进环保举措,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聚焦于持续提高能源效率,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供应,推进可持续和安全的能源供应。将建立环保目标、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有机结合,成为全球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实践的先行者和引领者。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瑞典是少数几个将经济增长彻底脱钩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工业化国家之一,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碳排放量逐年下降。1990年至2013年,瑞典温室气体排放量由7180万吨减至558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下降了22%,与此同时,瑞典的GDP增长了58%。
      尽管瑞典有较大规模的制造业,有寒冬供暖需求,还依赖长途运输,但是瑞典仍然实现了减排目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瑞典逐步减少燃油供暖,转而采用区域供暖、供热泵等方法,极大减少了住房和服务行业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1995年,瑞典成为首批征收碳排放税的国家之一。由于对石油和天然气等碳密集型燃料征税,国内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已经大幅降低。税收被认为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最经济的手段之一。
      2003年启动的绿色电力认证制度是一个市场型支持系统,旨在增加可再生电力的生产,使生产更具成本效益。
      其他激励措施还包括针对当地气候投资的公共资金,地方政府和私人行动者均可申请使用资金以资助环保措施。
      瑞典的实践证明,降低气候变化风险与提高经济效益并不冲突。总结包括瑞典在内的相关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全球经济和气候委员会发布了名为《更快的增长,更好的气候:新气候经济》的报告,为可持续增长提供了一个国际行动计划,对各国政府和企业提出了10个全球行动要点,旨在对政府政策和私营部门投资决策发挥影响,对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充满信心。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韩文科:
      中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与能源转型
      全球对于绿色低碳转型已经达成广泛共识,能源技术革命成果不断涌现,绿色低碳逐渐成为全球能源发展主旋律。中国正在积极推动在G20、APEC等框架下的全球能源治理改革,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和落实巴黎协定。
      近五年来,中国不断完善推动能源革命的政策顶层设计,积极推动能源转型。推进经济和产业领域去产能;实施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加强温室气体减排考核;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落地。2016年底制定并发布《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年)》,明确了持续增加清洁能源生产和消费,显著降低高碳化石能源在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初步建立现代能源体系的战略目标。
      一是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开创节约高效新局面。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制度;深入推进节能减排;推动城乡电气化发展。
      二是推动能源供给革命,构建清洁低碳新体系。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实现增量需求主要依靠清洁能源;推进能源供给侧管理;优化能源生产布局;全面建设“互联网+”智慧能源。
      三是推动能源体制革命,促进治理体系现代化。构建有效竞争的能源市场体系;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创新能源科学管理模式;建立健全能源法治体系。
      四是实施重大战略行动,推进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全民节能行动;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控制行动;近零碳排放示范行动;电力需求侧管理行动;煤炭清洁利用行动;天然气推广利用行动;非化石能源跨越发展行动;农村新能源行动。
      波兰西里西亚省委员会副主席米卡尔·格兰玛提卡(Michal Gramatyka):
      山西与西里西亚省合作展望
      西里西亚省位于波兰南部地区,正如山西省一样,以其发达的工业,尤其是采矿业和能源业而闻名于世。相信两个地区有诸多相似之处,此次论坛会加强波兰和中国的密切关系。
      多年来,波兰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被视为中欧的经济龙头,但高速的发展有利有弊。中国和波兰都离不开煤炭工业,山西和西里西亚都在寻求绿水青山。在波兰,我们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欧洲一个污染严重的地区向均衡、清洁的经济发展。
      我认为,我们未来可以在三大领域开展合作:首先是教育。我们的高校十分乐意接纳更多中国学生。在采矿、能源、环境保护和机械工程领域都能够提供高水平课程。其次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领域的合作不仅促进双方地区的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还会促进持续的技术发展。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领域,是“新丝绸之路”理念产生的价值观。由于传统和未来愿景的完美契合,这些价值观将为中国和波兰人民所共有。
      以上各方面将为我们的合作带来璀璨光明的前景。(本版稿件、照片均由本报首席记者齐泽萍整理编辑、提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9-16期

    • 第2018-09-15期

    • 第2018-09-14期

    • 第2018-09-13期

    • 第2018-09-12期

    • 第2018-09-11期

    • 第2018-09-10期

    • 第2018-09-09期

    • 第2018-09-08期

    • 第2018-09-0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