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论坛

如何在采访中突破政法报道的壁垒

  在都市类媒体的报道中,集中警示性、可读性、服务性为一身的政法报道,一直在社会新闻报道中占有重要位置。但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原本在社会新闻中“打头条”的政法报道,却渐渐成为报纸中可有可无的“豆腐块”、“边栏稿”。
  这其中的变化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个人认为,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纸媒政法报道的“衰落”,主要是报道内容缺少“新意”、信息源过于“统一”、采写缺少“细节”等原因造成。简单来说,稿件的选择上不对百姓的“口味”,同样的内容刊发速度比不上新媒体。而纸媒“深度加工”的看家本领,却又在报道中渐渐丢失。鉴于此,纸媒的政法报道要想有所突破,我认为首先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其次在现有条件下突破信息源的“统一性”。最后,记者要提高稿件采写能力,学会从“细节”着手,提升新闻可读性。
  转移常规报道重心
  所谓政法报道是指法律宣传、公安司法部门的工作和涉及法律范畴的新闻事件报道。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政法报道的受众,读者的需求指明了此类新闻报道的主要发展方向。首先,政法报道的核心职能是代表着公共价值的取向。即报道的主旨是向广大百姓宣传科普法治知识,全力推动我国法治社会建设,因而当前要求政法报道能够遵循十九大会议精神。
  其次,对于文化水准较低的偏远地区而言,政法新闻报道是他们获取法治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所以要求报道的内容要浅显易懂,深入浅出,让受众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
  所以,在新的媒体环境下,个人认为对政法新闻的改进,必须从形式转到内容。
  题材上,要偏向选择经济、民事、行政为主的新闻事件。长久以来,有关“打打杀杀”的刑事类政法报道,早已让百姓乏味。加之刑事案件报道本身具有局限性:一是案情重大、情节曲折离奇的刑事案件可遇不可求;二是过多报道刑事案件不利于当地的治安稳定。现如今,百姓更关心发生在自己身边,有关民事、经济、行政等纠纷。比如涉及房产、婚姻、养老、工伤等各类法律纠纷,此类政法新闻报道中涉及哪些法律法规,都是老百姓所不清楚,想要知道的。
  拓宽案件信息来源
  每个记者,不可能每一次都出现在新闻现场。新闻媒体对消息源具有与生俱来的依赖性,广泛而强大的消息来源,无疑能够帮助新闻媒体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拔得头筹。徐宝璜在其《新闻学》中写道:“新闻于何处求之乎?求之之处,曰新闻之来源。”
  在日常工作中,记者在采访政法新闻时,绝大多数是利用消息源为自己提供新闻线索和背景资料。现如今,政法部门对案件的发布工作,管控力度逐年加码。尤其是在面对一些热点大案重案时,鉴于官方对采访时口径的高度统一,记者很难在采写过程中突破“通稿”。那么,如何进行案源的开拓呢?个人认为,在日常采访中,向“小案件”要可读性,通过深度挖掘是有可操作性的。比如不久前,太原发生了一起仓库失火案。官方的通稿寥寥百余字,仅介绍了嫌疑人和失火地点、时间以及造成的财产损失。但在采访中,记者与办案民警闲聊时,对方不经意提到了一只老鼠。原来,男子抓到老鼠后想实施“火刑”,不想点火后老鼠钻进了仓库引发火灾。因为对新闻源的深度挖掘,一条本无法见报的失火案新闻,因“老鼠”加入,变成了一条百姓乐意阅读的趣闻。
  个人认为,在深度发掘新闻源方面,不妨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与通讯员或业务部门人员建立良好的感情关系。在目前形势下,大案要案想弄独家不太现实,但一些小案件背后的侦办细节,无法在判决书上体现的故事,都将为新闻本身增色。
  2.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源的线索将不再依赖于各类“案件发布会”。利用新媒体掌握相关线索,然后变被动为主动,有的放矢的进行后期采访。
  3.多结交律师和法律工作者,从他们身上打开突破口。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要谨防被个别人利用。
  4.与外地媒体记者加强互动,一些重点案件联合采访,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把握同源信息“细节”
  如何在“统一”的信息源基础上,做出比同城媒体更好的新闻作品,精耕细作中对“细节”的把握是致胜的关键。
  山西晚报记者此前参加过一个入室抢劫案件的新闻发布会。发布会大体内容是,女主人在家时,劫匪突然破门而入抢劫。事后,警方成功破案。次日,受限于警方“通稿”过于简单,全省媒体几乎清一色发出的都是“豆腐块”新闻。但山西晚报却在头条位置刊发了《进门瞬间一把刀架到脖子上 女子“淡定”请两名劫匪喝水》新闻稿件。原来,发布会后,记者辗转多方联系到了该案的侦办民警,打算了解案件背后的“细节”。得知警方是以水杯上的DNA锁定劫匪后,记者继续追问,最终得知聪明的女主人给劫匪倒水,故意留下对方DNA的信息。得益于重视细节部分的采访,此稿在次日的同城媒体报道中,完胜全部“豆腐块”,后荣获“山西新闻奖”。
  窥一斑而知全豹。大到案情分析,小到人物表情,面对共样的新闻源,你能不能拿出别人没采到的内容。这决定了稿件能否高人一筹,而善于把握“细节”,就是突破的关键。当然,除了采访扎实,对“细节”的追求,还体现在记者必须要做一个细心人。比如,一些看似平常的案件,如果细致剖析,从案件中挑出新闻点加以延伸,便可以还原成一些社会话题。此外,记者还可以把近期同类的案件进行归纳整理,找出共性的东西,然后再去现实中进行采访调查。这就要求记者不能直接把案件当成新闻主题,而是把案件当做一个由头或部分载体,将案件还原为社会新闻和热点话题。(作者单位:山西晚报)

辛 戈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9-16期

  • 第2018-09-15期

  • 第2018-09-14期

  • 第2018-09-13期

  • 第2018-09-12期

  • 第2018-09-11期

  • 第2018-09-10期

  • 第2018-09-09期

  • 第2018-09-08期

  • 第2018-09-0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