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看,一下午的时间,我们每个人就挣了75元!”9月6日傍晚,灵丘县赵北乡白马寺村级活动场所,灵丘县黍稷工艺品合作社的9名成员依次领着一下午的劳动报酬。
前天,合作社迎来第一个订单:为第五届车河国际有机农业论坛制作剪纸装裱纪念品。
国际论坛的纪念品除了对剪纸作品要求精致外,对装裱也有较高的要求,整体装裱必须保证明朗简洁,必须要改变灵丘本地传统人工采用木框装裱的形式。
为此,农大研究生帮助他们联系了北京和江苏的多个厂家,最终确定采用整体亚克力摆台式装裱风格,并在底框边缘用激光刻印合作社标识,传统剪纸与现代装裱结合,赢得了对方的好评。
就这样,9名妇女在中国农大精准扶贫专项研究生的协助下,用半天的时间就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我们灵丘县黍稷工艺品合作社成立于上个月的29日,可以说刚刚过了满月,完成第一个订单,对我们合作社来说,意义非常大。这得感谢杨铭远和宋志伟两位研究生和县委党校的驻村工作队。”合作社法人孙连花和路爱菊笑嘻嘻地对记者说。
今年春季,2017级中国农业大学精准扶贫专项研究生班走进灵丘,开展乡村社会服务。
杨铭远和宋志伟两名同学针对服务片区留守妇女多,且劳动能力较弱的特点,帮助白马寺和下红峪村的妇女发起成立了灵丘县黍稷工艺品合作社,主要经营剪纸、种艺画和草编等,以文化产业为抓手,助力灵丘乡村振兴。
在精准扶贫专项班两位同学的帮扶下,合作社用传统剪纸手艺剪出了中国农大老校门和校徽等代表农大风格的纪念品。“那是第一批作品,一经销售很快就卖完了。”杨铭远说,“这件事情坚定了我们帮助村里留守妇女把手工艺合作社搞好的信心。”
黍稷工艺品社成员共九名,均为留守妇女,五人来自贫困户。
“下一步,我们的任务是帮助合作社总结此次为国际论坛提供纪念品经验,开拓会议用品的渠道;对接北京高校市场,打通北京高校纪念品市场;对接家居装潢市场,用剪纸、种艺画等传统手工艺做中国风产品。”杨铭远信心十足地说。
本报记者 翁剑 通讯员 马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