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我省15个贫困县“摘帽”退出

  脱贫攻坚的里程碑 小康建设的新成就
  包括右玉等3个国定贫困县,阳曲、山阴等12个省定贫困县
  本报太原9月18日讯(记者 魏贵富)今天下午,省扶贫办召开媒体通气会,通报我省右玉、吉县等3个国定贫困县和阳曲、山阴等12个省定贫困县的“摘帽”退出情况。这15个贫困县的退出,是我省脱贫攻坚道路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里程碑,是全省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中取得的新成就。
  省扶贫办龚孟建副主任说,2017年我省首批15个贫困县“摘帽”退出,这是我省脱贫攻坚取得的阶段性重大成果。这15个贫困县的“摘帽”退出,经过了县级申请、市级初审、省级部门评价、省级第三方评估核查检查、国家专项评估检查等一系列严格的退出程序,成果来之不易。
  记者在通气会上了解到,我省15个贫困县之所以能够率先“摘帽”退出,主要是得益于全省采取了一套行之有效,好用管用的真措施。具体说有如下特点:
  首先是领导高度重视。相关市县党委和政府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退出、贫困县“摘帽”,书记县长带头扛起了主体责任,构建了脱贫攻坚责任、政策、工作、考核评估等完整的制度体系。
  其次是投入力度空前。省市县加大财政扶贫专项投入,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真金白银投入脱贫攻坚。如右玉等3个国定贫困县,3年累计扶贫综合投入为68.74亿元。12个省定贫困县3年累计扶贫综合投入达139.2亿元。
  第三是建立起有力的产业就业支撑。各县区从区位和资源优势出发,狠抓产业就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扶贫路径。如吉县依托“苹果+”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贫困群众的就业增收,全县28万亩苹果解决了80%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中阳县实施10万农民人均3头猪、2亩核桃、1只肉羊的“321”产业扶贫工程。阳曲县打造全域旅游+特色产业+保障体系扶贫模式。事实证明这些都是撬动贫困的好杠杆。
  第四是帮扶工作务实扎实。各级干部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投入了真情实感,付出了心血和汗水,那是真帮扶真脱贫。如中阳县发挥县内中小微企业数量相对较多的优势,带动2100户贫困家庭实现稳定就业,户均收入2万元以上,使贫困户实现了“产业+就业”全覆盖。
  第五是保障兜底有力。对于没有能力通过帮扶脱贫的贫困户,我省给予了有力的保障兜底。如对15个“摘帽”县实施的农村低保均超过了省定扶贫标准指导线,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均达到100%。同时,通过针对性措施,解决贫困群众的后顾之忧。如沁水县在8个乡村建立幸福大院,安置500户贫困户集中养老。
  第六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我省各县对标贫困县退出的14项指标,加大投入补短板,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和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使农村住房、饮水、道路、供电、网络和文化卫生设施服务水平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户容户貌和群众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如昔阳县在151个贫困村全部建立了大众澡堂,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让群众的日子越过越舒坦。
  据悉,为巩固脱贫成果,我省将对15个“摘帽”退出县采取“四个不摘”的政策。即强化党建引领,“摘帽”不摘责任;强化脱贫质量,“摘帽”不摘政策;强化担当作为,“摘帽”不摘帮扶;强化跟踪问效,“摘帽”不摘监管。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9-18期

  • 第2018-09-17期

  • 第2018-09-16期

  • 第2018-09-15期

  • 第2018-09-14期

  • 第2018-09-13期

  • 第2018-09-12期

  • 第2018-09-11期

  • 第2018-09-10期

  • 第2018-09-0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